- 积分
- 4310
UID28171
注册时间2008-5-10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写这些应是颇不成熟的一种根据经验和理论的猜想和探索,与其说对别人有意义,不如说是对自己更有帮助。我试图还原一些生活场景,对这种行为和心理做出我自己的探索。这是我的动机。
当孩子处在一个不安惊恐的环境里,他会下意识的寻找不安的源头,并试图以他的方式来改变处境,通过留意相关事件,这些他会发现也许原生家庭的抚养人如果情绪好些他会稍微好过一些,于是他会非常留意观察抚养人的情绪,并试图对之安抚,逐渐的对方的情绪成了他的义务,他若忽略或无法安抚时,就会体验到内疚和恐惧,根据经验,如果他不去承载这些情绪,很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这让他害怕,内疚则是她已经不知不觉的和抚养人调了个,内疚的作用是加强她关注对方的自觉。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已经过去,但是情绪行为的反应模式留了下来,在以后的人际互动中,不能很好的区分界限,他就会在很多情况下去承载别人的情绪。这样的话,内疚,不安,恐惧这些情绪会在这个模式中反复出现。这一情感行为模式一般至少两个侧面,其一是想方设法关注和承载别人情绪,其高度共情,别人焦虑自己也焦虑,别人愤怒自己更加愤怒,有些时候甚至分不清人我界限了。因为高度关注他人的感受,其个人的感受和情绪和行为都是围绕着他人的感受在不断地应对,这样会造成自我适应的不良,严重影响自我功能的发挥,不断的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时间久了会觉得疲惫和压抑,出现很多人际边界不清的问题。另一个侧面则是躲避,因为承载情绪的挫折感,而对自己与人互动丧失信心,与他人形成较强的距离与隔膜。这一侧面可以理解为另一侧面的反向形成,其中往往体验到无力和僵化,时间久了会畏惧持续回避交往,甚至影响到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影响到生活和生存。 像此类情况因为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一般需要经过一段中长程的专业心理咨询可以获得明显改善。
个人自助的话这里提一点参考意见第一:允许自己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因为长期的自我疏离,当目光回到自己身上时,往往发现自己似乎很陌生,往往会看到自己压抑已经的愤怒与恐慌,这个阶段是比较难熬的,最好有成熟人格的密友来陪伴,因为几乎必然的要面对自身的冲突和焦虑,可以多听听减压音乐,真的难以处理的焦虑可以接受一些短程的咨询,来处理情绪。坚持体验自己的情绪,坚持给自己允许,这是要点第二:学会区分人际界线,具体的要区分清楚哪是人家的情绪感受,哪是自己的。当区分清楚了用语言对自己表达出来,譬如,哦我知道是他在生气、焦虑,而我受到了些影响。能实现这个初步的情绪区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个阶段的重点第三:不断深入体会整合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里有个小技巧,那就是学会链接自己的身体,一个事情的反应往往身体觉得舒服了,方向就对路,身体不舒服了就要注意觉察,这样不断地熟悉和亲近自己,这个阶段自我功能会得到一定的调适和恢复第四:不断觉察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模式,譬如哪些敏感人群更容易激起自己的情绪反应,哪些情况下会有承接别人情绪的模式出来,逐渐的从较为整体的情况来觉察自己随着不断的整合,自我功能的恢复和成长应是可以期待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