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6
UID8757
注册时间2006-3-23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这是四川一位当教师的网友写给我的
不会打孩子别乱打孩子
打孩子当时看起来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但最后的输家一定是家长。
不会打孩子别乱打孩子
打是一种惩罚,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对一件错误的事情有深刻的印象,避免再次犯错而做的一种教育对策。由于这样的体罚方式很容易对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所以许多专家不建议家长对孩子采用这样极端和粗暴的手段进行教育。
给大家讲一个我的一位朋友家的故事。他们弟兄一共三个,老大比较老实内向不过也没有什么出息,老三活泼伶俐可也没有什么前途,从老大老三受教育的经历和目前的工作来看已经证明不大可能有什么发展,也不大会出现什么奇迹了。我朋友是排行老二,人很能干而且也至少是硕士毕业了,生意做得不错,是家里理所当然的支柱。而老大和老三都没有上过大学,在经济上对家里从来也没有做过什么贡献,虽然早都进入成年但还经常向老二张口要救济,常因家庭琐事而发激愤之情之事时而有之。虽说血浓于水,但对自己的兄弟也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对此很感兴趣,就想他的家庭一定有什么特殊之处,或者他的成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通过了解,三兄弟虽是同一个家庭里生,同一对父母养,可在一件事情上所受的待遇却不一样。原来是挨打挨的很不一样。情况是这样的,老大现在性格虽然比较内向沉闷,小时候本来也很顽皮,父母对此总是重拳出击,为了不给父母理由打他,老大后来就变得很乖,所以小时候基本没有挨过什么打是因为没有机会挨打。也就形成了现在总怕犯错误的个性,当然也是一种很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个性。老三也很顽皮,父母可能是岁数大了点,“最喜小儿无赖”,一般舍不得对老三下手,只是说说了事。所以老三虽有理由却大有机会挨打。老二小时候也一样顽皮,经常会有猛料被周围的人抖落,所以经常皮肉受苦,总是挨打。不仅如此,本来不是自己的过失,也常被父母误会而招一顿莫名的打。但我朋友回忆说:家里人虽然也打我,但好象抬手重,落手轻。数我哥挨打挨得狠,而我弟挨打挨得少。
姑且不论打孩子对不对,但由于不同的“打法”至少对孩子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坦率地讲,一个人绝对不是因为挨什么的打就可以成长成什么样的人的。只是在以上的个案里,老大是打狠了,老三是打少了。注意一点,一个家长在没有好的办法管理子女时,打也算是一个办法吧,但同样的办法也可能因为使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的意思就是,即便是打也要讲策略。
但如果能不用打的方式更好。因为比打更有效的惩罚方式多的很。比如沉默!记得有个笑话,有个外地的小伙子租了一位老头的房子住,每天回来的晚不说,睡觉前还有个习惯,脱了鞋的时候总爱往地下一扔,咣当一下,声音很大!所以楼底下住的老头受不了,这么给惊醒,一晚上就再睡不着了,所以就给小伙子提意见说你能不能慢慢扔。小伙子说没有问题。结果这天回来照旧不早,老头已经睡下了,小伙子“咣当”一下脱了一只鞋,忽然想起老头的话来,很不好意思地轻轻地放下另外的鞋。结果第二天早上被老头悲愤地叫醒,说小伙子你别在这里住了,我也不租房子给你了,怎么回事?小伙子问。老头嚷着:还问怎么回事,为等你那只鞋掉下来,我已经等了等一夜!还没有扔下来,受不了你了!你赶紧走吧!…
其实对待孩子的错误不妨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先不要把鞋扔下来,您要——等等,再等等,用沉默的方式会让孩子得到更多别样的体会。
老挨打的孩子怕的不是打,也根本不怕挨打,因为他皮肉的耐受力已经很强大了,既然他选择一定会被打的错误行为,他已经在身体和心灵上做好了挨打的准备。打有何用?既然打而无用,又何必用孩子蔑视的打的方式呢?
那么当孩子一错,再错,实在让人不可忍受,发生了靠批评手段而没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做家长的该怎么办?该不该打孩子呢?家长应该马上冷静下来考虑两个问题,这样的事情作为家长本身有什么责任?第二为什么不能和孩子用语言来沟通呢?我们前面讲过批评的问题,其实在一些事情发生后,孩子很清楚后果的严重性后,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件事情本身的问题,而是考虑他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所以就等责骂声赶紧过去,就等那几下巴掌赶紧落下,这事不就完了吗!所以让孩子预料到你这样的做法,你已经输了。孩子担心和关注的只是拳头而不是错误。
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择打的方式,那么就要师出有名,打必有得。没有十分的把握,还不如沉默。
慎重考虑使用体罚,因为只要你和孩子使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责备和批评,这个阶段还算是人民内部矛盾,一旦出了拳头,这问题的性质就基本转化成敌我矛盾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教育孩子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拳头的挥舞而烟消云散了,随着拳头的频繁出击,孩子对您的敌视和蔑视也就越多。实际上,打是沟通受到阻碍后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身体语言,是语言教导无力的表现,因为理讲不通,做不好思想工作,只有通过肉体的刺激来使孩子长记性。说的不客气点,打实际就是无能的表现。
有的孩子不堪如此滥打,便有了这样涕笑皆非的闹剧。2003年8月10日晚,石家庄市“110”接到一个奇怪的报警电话:“我偷了一辆自行车,请你们来抓我到监狱吧!,我宁愿住监狱也不愿意回到那个破家。”据这位少年说,他是一名中学生,学习不太好,所以每次考试成绩不好都要挨打,这次赌气从家里跑了出来,没有钱就偷自行车,已经偷了四辆,每辆就以10元钱卖给收破烂的,有钱就上网吧玩,没钱就在大街上露宿。后来通知了家长,孩子的父亲介绍说,他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就是孩子不好好学习,先后转了三次学,一点效果也没有,总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就导致了以上的闹剧。(摘自《新华每日电讯》)由于父母滥用家庭暴力,那些对家长以牙还牙,以暴对暴的恶性伤害案件也时有发生。难道这些血淋淋的现实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和警惕吗?
所以,一件错误事情发生了,先要指出事情不对和不当之处。
这件错误的事情又发生了,应该采取有理有节有度的批评方式。
这件错误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可相应采取沉默或适当的惩罚,比如限制娱乐时间、取消某个计划,甚至是适当的打击肉体的方式。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
说起打,我本人最大的记忆就是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我打了你后,我知道你疼,但我的心更疼。小时候不大懂,但现在懂了,现在时时想起来,心里隐隐有发颤生痛的感觉。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吧。
本节要点:
1、孩子更关注的是拳头,而不是挥舞拳头的原因。
2、打的不好,孩子会把打当作事情的句号。
3、如果必须要打的话,也要讲究打的策略。
4、沉默的惩罚往往比打更有效果。
5、打往往是一种无能的被孩子蔑视的方式。
家长作业:
1、在气氛融洽的时候,询问孩子被打的感受。
2、对自己的拳头做动作分析,并设计出以后发生动作的前提。
送家长一句话:
师出有名,打必有得。要没有十分的把握,还不如沉默。
青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