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892|回复: 0

银   鱼(宋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5 16: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鱼一名而为二物,一为鱼,一为非鱼。作为鱼,它是鱼类中的顶级珍品;而作为非鱼,它是所有读书人、藏书家、档案博物馆的公敌,因为它是一种危害极大,名符其实的书虫。
对这两种银鱼,我都算得上熟悉。
先说作为书虫的银鱼。上世纪史称“浩劫”的十年中,大字报铺天盖地,贴在屋外的,几经日晒,几番雨淋,几度风吹,也便化为尘土了;而贴在屋内的,尤其是夏天,墙壁潮湿,那些大字报便很快被一种不知名的虫子蛀成无数的洞。现在猜想,那该是银鱼的辛勤劳动的成绩。几十年过去了,因爱书的缘故,聚书达5000余册,十多个大书橱,占了三间屋,我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藏书家”。在我的藏品中,也颇有几函破财费心购得的线装书,这此线装书,年代久了,早经书虫蛀过,上面或多或少的,已有了一些蛀洞。古书纸薄质脆,平日翻阅都要加倍小心,翻读一次,心疼一回,眼瞅着成了书虫的食品,更是心痛如割,感觉自己的精神食粮被非亲非友的书虫“分食”,而又无法加以制止,既恼怒又无可奈何。采取了一些办法,如把这些受损的书放在阴凉干燥处,通通风;如在书橱里放些樟脑丸之类的杀虫剂,但遗憾的是,收效不大。最近,我发现情况进一步恶化了:我上世纪80年代买的一些书,也开始成为书虫的新的食品源了。
查了一些资料,这种书虫,竟有雅称,名曰“银鱼”。
据我观察,银鱼与我有共同的嗜好:都喜爱古籍。据说,银鱼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如果它能够“累计”吃掉三次“神仙”二字,它自己也能变成神仙,这是我无论如何无法相比的——难怪它们每天那么勤奋地孜孜不倦地吃呀吃呀,把我那如心肝宝贝一样的书钻成一个个的洞,原来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和驱动。我厌恶这些银鱼,但我又十分地羡慕它们,它们以吃书为生命的终身职业,运气好,还能羽化成仙;我呢,虽也爱书成癖,嗜书如命,也想以“吃书”为终身职业,但命运不济,成了企业办公室的一名办事员,每天杂务缠身,烦心事不断,连静心读书的机会都不多。下了班,回到家里,身心俱疲,惟一让自己愉悦的事,就是在书房,看看满屋的藏书,心态略为平复,待取下一本准备阅读时,昨虫入脑,精神涣散,只好颓然地把书插架入橱,然后上床去拜会周公。
真的,有时,或者说,时时,我想变成银鱼,把天下所有的书吃净。我并不奢望成为神仙,每天以书为食,一生以书为食,不是比神仙还美吗?
作为书虫子的银鱼是何长相?可能它们都带了或多或少的仙气,不轻易见人,所以我至今无缘一睹其尊容。我想,这种最博学的生物,一定是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著名藏书家黄裳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他与银鱼相遇过,是一种行动迅捷的小虫,来不及一识其庐山真面,便赶紧用手去碾,这东西竟顿时成粉尘——这让我大觉失望。我一直以为“知识就是力量”没想到满腹诗书的银鱼,竟如此不堪一击。由此,我生发出很多联想,并深为历代知识分子曾经有过的不幸而悲哀和惋叹。
再说作为鱼中极品的银鱼。清初大诗人朱彝尊有诗云:“盘山松 宝坻鱼, 酒江南叹不如。”提到京东蓟县、宝坻、丰润三大名产。松 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向我当面提起,乃是位列天下十五大名山之一的盘山出产的一种菌类,可食,味极鲜美,是香菇美蘑中的上上之品。惜乎现在已绝少见到,知道松 这一名目的,即使在其产地,也是“多乎哉,不多也”。 酒,是于丰润的佳酿,其酿造工艺独特,酒味甘醇,酒香浓郁,清时畅销京师。据文献记载,此乃丰润曹氏之家酿,其配方属于不传之秘。前几年,配合曹雪芹祖籍的研究,经有识之士潜心挖掘,寻得古方,重新投产,名曰“曹雪芹家酒”,热销海内。1997年,还曾作为“香港回归喜庆酒”,声名远播。宝坻鱼,则指主要出产于蓟运河的银鱼了。
蓟运河是京东名河,素有“铜帮铁底”之誉。何谓“铜帮铁底”?言其河堤牢固,河底无泥沙淤积也。旧时蓟运河,两岸杨柳榆槐密植,芦苇蓬蒿茂盛,自然生态绝佳,不像目下这样严重的水土流失。因而水质清洁,烟波浩渺,鸥鹭成群,水产极富。我有幸出生在蓟运河畔,幼时,常到中流击水,常在岸边捉鱼,常在芦苇荡里掏鸟窝——这是一去不复返的诗意的童年往事了!水产之中,主要是鱼、吓、蟹、龟及各种蚌类,此外还有菱、藕及初春的蒿芽,都是佐餐的佳肴。鱼的种类最多,有鲤鱼、草鱼、鲫鱼、刀鱼、鳗鱼、鳜鱼、鳝鱼、鲢鱼、石榴鱼(俗称),以及上不了台面或叫不出名来的黑鱼、鲶鱼、嘎鱼、泥鳅、麦穗儿(俗称)、苦大胆(俗称)等等、等等。而蓟运河最知名的特产,就是银鱼。
有什么理由说朱彝尊诗句中的“宝坻鱼”就是银鱼?朱是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长鱼米之乡,又是当时的大名士,什么鱼没见过?什么鱼没吃过?江南的鲈鳜,曾让历代多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有的甚至唱起了“归田赋”定居江浙水乡,为了能够经常吃到“鲈鱼脍”。而朱彝尊说,比起宝坻的鱼,江南的嘉鱼固然沈沈夥颐,但仍是“叹不如”!
这“宝坻鱼”,非银鱼而何?
银鱼,据故乡人士的说法,属“两水鱼”。何谓“两水鱼”?意谓既能在淡水中生存,又能在海水中成长。关于它的生活习性,我非专家,没做过研究。据我观察,在河水中,春夏二季此鱼少见,秋季最多,冬天也有,但比秋天少,我怀疑,银鱼与宝坻的另一名产——紫蟹有相同的习性,每到秋天,高梁红了的时候,它们要到河水的上游去产卵,这“寻根”的天性,在鱼类中极为普遍。那些鱼卵,通过受精,孵化,顺流而下,在蓟运河入海口广阔的淡水与咸水的汇合处,一天天长大。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当然,这是我的猜 想,未经科学的证实。
银鱼通体透明,像水晶制作的工艺品,通常长二到三寸,也有身长半尺的,但不多。细长,像一支体温表。在水面游动时,只能看到一条向前运动的水线,而绝难看到产生这水线的银鱼,银鱼的“消化系统’是一条细细的白线,正如体温表内的水银柱,绝对的直肠子,腹肠之内似没有任何食物存留,让人感到这是鱼中的“仙人”。传说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仅靠吸风饮露就能维持千年万载的不坏之身;而银鱼似乎也不食水中的杂物,只靠吐纳清波,就能维持它超凡脱俗的美丽生命。这可爱的精灵,绝对是大自然的神奇的创造物。
但是,银鱼的生命是极端脆弱的。不幸落网的银鱼,一出水就会死去。死去的银鱼,很快就会由透明变成乳白,又像是无瑕美玉雕就的工艺品。这大概是银鱼之所以名银鱼的原因。银鱼味极鲜美,令所有的嘉鱼俯首服输,是以它在辽金时代,就成为皇家贡品。据说,此鱼最宜烹制羹汤,尤其是冬天出产的,有一种浓浓的黄瓜的清香,我看这个比拟极不恰当,黄瓜固然清香,又怎么比得了银鱼的风味?乡人拙于词藻,很难做出恰当的比喻;但即使是娴于辞令的文人墨客,要用恰当的词汇来描绘银鱼的特异的鲜美,恐怕也难。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正掀高潮的时候,宝坻人为表达“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派专人送100斤银鱼进北京中南海,“献给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由中央办公厅接待。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来专函,向宝坻人民表示感谢——这也算是有关银鱼的一桩历史佳话罢。令人痛心的是,近30年来,蓟运河因缺水而成了一条干涸的“旧河道”,芦苇荡尽,鸥鹭它迁,蓬蒿零落,蚌贝绝踪,而无比稀有珍奇银鱼,只能在梦里寻觅了!每念及此,总不禁扼腕长叹!
近几年,在蓟运河的下游,临海的宁河、汉沽等地(清雍正九年前均属宝坻辖区),有人尝试人工养殖银鱼。鱼是养殖成功了,并且已能在宾馆酒店的饭桌上见到,长仅寸许,价极昂贵,食之,绝非当年滋味矣。
上面的这些闲话是由一本书引起的。这本书,名曰《银鱼集》,著者是我仰慕的散文大家黄裳老先生。黄先生说的银鱼,是以书为养生之物的书虫子。奇怪的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却画了几尾非鲤非鳜非鲫非鲢的游鱼,这显然是错的。莫论书虫的银鱼不是鱼,即便是鱼中这银鱼,也绝非封面上的相貌。我想,要画出晶莹剔透,水晶般玻璃样通体透明的银鱼,对任何高明的画家来说,恐怕也不是一桩易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12 01: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