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阁老,是明朝时对进入内阁办事的大学士及翰林学士的一种称呼。明仁宗以后,阁老多为尚书、侍郎,实际掌握宰相权力。杜阁老,名叫杜立德,字纯一,世居宝坻城,在朝中为官几十年,充满了传奇色彩。
父亲是个“小做活儿”
明朝时,有一个风水先生为宝坻一家财主踩了块坟地,并且说:“这块地好,把鸡蛋埋下去一宿能孵出小鸡来;把柳枝插下去,一宿就能发芽。”接着他当场埋下鸡蛋,插下柳枝。为了验证先生的话,财主就派一个小做活儿的给看着这块地。天黑下来了,小做活儿的心想:我爸爸已经七十多了,死后要是埋在这儿多好哇!这时,正好他爸爸给他送饭来了,他就用手从地里刨出那个鸡蛋,让他爸爸拿回家煮熟,再送回来埋到地里。这样的话,鸡蛋是肯定孵不出小鸡来了,可那柳枝却真的发了芽。小做活儿的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些新芽用手撸下来埋到土里。天亮了,财主来到地里一看,大骂风水先生胡说八道,并请人另选了一块坟地。
这个小做活儿的名叫杜守礼,日后成为大名鼎鼎的杜阁老的父亲。
母亲本是富家女
这一天,一个外地姑娘来到宝坻城里,从行动坐卧、言谈举止上看,怎么看怎么是个大家闺秀。可是她既不像投亲的,又不像靠友的,满面愁容,唉声叹气。城里一位好心的大嫂把她领到家里,让她喝了点汤,吃了点饭。经反复询问,姑娘终于吐露了实情:她是让家里撵出来的,因为她还没出嫁,肚子里却有了孩子。
大嫂说:“这样吧,城里正好有个小做活儿的,姓杜,叫杜守礼,家里穷得丁当响,娶不起媳妇,你要是不嫌,就跟他凑一家子人算啦!”
姑娘长叹一声:“就怕人家不要哇!”
大嫂跟杜守礼一说,杜守礼乐得屁颠屁颠的,收拾了一下破房,择了个好日子,就把媳妇接了过去。
肚里已能显神功
不久,杜守礼的父亲死了。他跪在东家面前说:“东家,我爸爸死了,求您赏个地阶埋。”东家说:“南边子那块地啥也不长,就埋在那儿算了。”杜守礼一听“南边子”这三个字可乐坏了——那块能让鸡蛋孵小鸡、让柳枝发芽的地不就在南边子吗?
父亲下葬后,杜守礼在坟旁守孝。第一天夜里,迷迷糊糊中他看到一帮仙人吹吹打打路过这里,为首的一个穿红袍的神仙生气地说:“这是谁的骨殖,敢挡我的道?”只见他一甩袖子,坟中的尸体立刻被扔出了一里地开外。第二天杜守礼把父亲重新下葬,晚上那些神仙又路过这里,那个穿红袍的又是生气地一甩袖子,尸体又被扔了出来。第三天,杜守礼把媳妇叫来一起给父亲下葬,媳妇一边埋土,一边用手把土拍实。晚上那拨儿仙人再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小童子对那穿红袍的说:“坟上有阁老母亲的手印,咱们绕着走吧。”
就这样,一个小做活儿的通过玩“花活”把自己的父亲葬在了一块风水宝地里。
不久,小做活儿的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就是后来的杜阁老。还有人说,阁老的名字叫杜立德,其实就是“肚里得”呀!
过目成诵灯显灵
杜阁老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缺吃少烧儿,经常要去拾柴禾。但他非常喜欢读书,每次路过私塾,都要蹲在墙根下听一会儿。有一次,先生发现了他,就问:“你想念书吗?”阁老说:“想。”先生又问:“那为什么不到屋里来念呢?”阁老不好意思地说:“家里没钱,想也是白想啊!”接着他又指了指身旁的破柴筐说:“我家经常缺烧儿,我每天都要拾一筐柴禾。”先生问:“你在墙根下都听到了什么呀?”阁老一听这话,可来了精神头,什么“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啦,什么“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啦,从头至尾,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听到的书都背了一遍。先生一听,非常高兴,把杜阁老让到屋里,说:“你虽然会背,但你不认识字,我送给你一个本子,你刚才背的那些文章都在上面,我这就教你念几遍。”阁老一边跟着先生念,一边把字的形状默记在心。两遍过后,先生还想再念,阁老说:“先生,我全记住念啥了,您随便瘪(宝坻方言,故意为难地检查)吧!”先生随便指了几个字,阁老全念对了。先生心想,这人是个奇才,就说:“从今往后,你不用再去拾柴禾了,留在我这儿念书吧!我不但不收你的学费,还送给你买柴禾的钱。”就这样,杜阁老进了私塾。他过目成诵,什么书只要看过一遍,就永远不忘。先生把他当作掌上明珠,眼儿瞅心爱,每天都连接带送,恐怕有闪失。有时天气不好,还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接送杜阁老时,先生发现,杜阁老的双肩上好像一边着着一盏灯,老远就能看到,越发觉得杜阁老是个奇人。一天,先生发现杜阁老肩膀上只剩下一盏灯了,就急切地问:“你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了吧?”阁老想来想去,说道:“也没做什么坏事,只是帮老王家写了份休书。”先生说:“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写休书是不仁义的事,你得把休书要回来。”阁老问:“人家当时就拿走了,怎么要呢?”先生说:“你就说有个地方写错了字,要改一改。”杜阁老按先生出的主意,要回了休书,又劝解老王家打消了休妻的念头。第二天,先生看到阁老的肩上又是两盏灯了。
城隍也得让三分
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要在城里巡视。唐代以来,各郡县普遍有祭祀城隍的习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朝廷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要祭祀城隍神。一般来说,一个县只有一座城隍庙,而宝坻却有两座。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杜阁老小时候既聪明又顽皮,经常到西城门附近的城隍庙去玩。有一次,他指着城隍随口说道:“城隍,城隍,你去辽阳!”城隍一听,虽然不愿意,还是动身去了东北。临走时托梦给阁老的先生说:“我是被你的弟子撵走的!”
第二天,先生拿着戒尺逐个拷问弟子:“是你把城隍爷撵走的吗?”当问到杜阁老时,他说:“先生,是我撵走的。我再把他请回来吧。”于是他对着东北方向说:“辽阳辽阳你别去,回到原籍,回到原籍!”
城隍听后,一边往回赶一边想:回宝坻是可以,但县城是不能呆了。杜阁老就住在县城,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不高兴,又得把我撵走。就这样,城隍又在县城东南方向的潘庄安了家。因此,宝坻就有了两座城隍庙。当然啦,由于行政区划的变革,潘庄早就属宁河县管辖了。
赶考路上显智慧
杜阁老才思敏捷,过目成诵,很小就中了秀才。这一年他去省城参加乡试,走到一个岔路口,看到三个秀才正在向一个老人问路,可问来问去,老人什么也没说,三个秀才气得脸红脖子粗。阁老走到跟前,向老人深施一礼,问老人到省城该往哪边走。老人仍然没说话,边织鱼网边站起来,脑袋正好比旁边立着的一块石碑高出一截。阁老恍然大悟:石碑上边露脑袋,不就是“石”字出头吗?“石”字出头不就是个“右”字吗?老人手里正在织鱼网,不就是在告诉我“往右”吗?想到这里,他又给老人行了个礼,骑上驴继续赶路。
三个秀才一看阁老往右走,也傻子过年看街坊,跟着走。但看到阁老衣着朴素,骑不起马,又有些不服气,就互相使了个眼色,追上阁老要比试一下文才,让阁老难堪。他们说:“你刚才猜透了老头儿的哑谜,我们很是佩服。但不知你会不会说‘四言八句’,就是在‘不明不白’、‘明明白白’、‘容易容易’、‘很难很难’四句前面再分别加上一句,组成一首八句的四言诗。我先说一首你听听:‘雪在天上,不明不白;下到地上,明明白白;雪化为水,容易容易;水化为雪,很难很难。’”第二个秀才接着说:“墨在夜中,不明不白;写出字来,明明白白;墨变为字,容易容易;字变为墨,很难很难。”不等第三个秀才开口,阁老从怀中掏出一个酒葫芦,念道:“酒在壶中,不明不白;倒在杯里,明明白白;我要吃酒,容易容易;酒要吃我,很难很难。”三个秀才挤眉弄眼,又出了一道难题:比赛做缩脚诗,要求第一句七字,第二句五字,第三句三字,第四句一字。阁老抬眼一望,看到路边有座庙,庙中有座钟楼,说:“这也容易。”然后随口念出一首打油诗:“四四方方一座城,挂着一口钟,撞一下,嗡……”三个秀才见难不倒阁老,就又变了一个新招:每人说一句七字诗,要说出一物变三物才行。第一个秀才说:“木柴烧炭炭成灰。”第二个秀才说:“谷子出糠糠出米。”第三个秀才说:“棉花纺线线织布。”阁老笑笑,指着三个秀才说:“我爹生我我生你。”气得三个秀才再也说不出什么来。阁老却主动打圆场说:“三位仁兄千万不要生气,小弟只是开个玩笑而已。说正经的一物变三物应该是‘春蚕吐丝丝结茧’。”三个秀才自讨没趣,吃了个哑巴亏,心里很不舒坦,但经过这一番较量,还是更加佩服这个骑着驴、穿着粗布衫的少年了。
在这次乡试中,阁老中了举人。后来又到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中了进士,当上了阁老。
官高不忘恩师情
杜阁老在朝中身居高位,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上人。一天,他下朝回家,路过朝阳门,听到一个老人大声喊:“杜立德,杜立德,坐轿的是杜立德吗?”自己的侍卫听到后大声斥责那人:“大胆刁民,阁老的名讳是你乱叫的吗?快走快走!”听到这儿,阁老弹擞一声,大声说道:“落轿!”他撩起轿帘,放眼望去,轿前站着一个白发苍苍、面黄肌瘦的老者,如果不是手里杵着一根木棍,恐怕一阵风就能把它刮倒。再细看,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窝,哦,这不是不收我学费还送我柴钱的恩师王先生吗?王先生是老家宝坻县城南王家庵村人。阁老每次回宝坻必去给恩师和师母磕头,送去一些柴米和银两,并询问生活上有无困难。王先生是个要强的人,他什么要求也不提,靠教书收些馆谷勉强糊口度日,日子一直是紧巴巴的。令阁老想不通的是,这一向斯文稳重的王先生怎么一个人到北京,还流落街头拦起官轿来了?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别的啥也别问,先把老师接到家里再说。想到这儿,阁老下轿给老师磕头,把老师搀上轿,和老师坐在一块儿回府了。
常言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围观的老百姓一看阁老给一个穷人磕头,并接回府去,都惊呆了。当听说这个穷人是阁老的老师时,又都为阁老挑起了大拇指。
那么,王先生是怎么来到京城,又是怎么变得这样穷困潦倒的呢?原来,王先生有一个老姐姐住在京西门头沟,七十多岁了,王先生每年都要去看一次。今年在姐姐家住了几天,看姐姐身体还好,就决定及早回家。路过北京时,他又改了主意:这毕竟是皇上住的地方,我一年路过一次,也没怎么玩过。这次玩几天再走也不晚。于是,他在朝阳门外找了个小客店住了下来。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王先生一是年纪大了,二是出门在外奔波劳碌,偶染风寒,可就在客店里病倒了。有一句话叫“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王先生先是有了病,接着是请大夫抓药,又把钱也花光了,可病仍不见好转。这样一来,可就欠下了店家的钱。屋漏偏逢连阴雨,店老板越是见你没钱,越是天天追着屁股要。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王先生在北京举目无亲,拆借无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就被困在店里了。
一日,店老板又来要账。王先生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苦苦哀求老板宽限几天,等病好后立即回家取钱还账。可店老板偏偏是摁住葫芦就得抠出籽来——非要不可。无奈之下,王先生跟店里借了张桌子,坐在店门口给人家代写书信,挣几个钱还账。店老板怕王先生跑掉,专门派一个店小二站在门口,边看着王先生,边招揽生意。
事也凑巧,王先生刚刚坐下,就听到铜锣开道的声音,接着一顶八抬大轿由远而近抬了过来。王先生问店小二:“这是谁的轿?咋这威风?”店小二白了王先生一眼,随口说道:“杜阁老杜老爷的!”王先生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急切地问:“是杜立德吗?”小二瞪着眼说:“你别找病啊,‘杜立德’也是你叫的?”王先生听说是杜立德,也顾不得许多了,踉踉跄跄向街心走去。于是发生了上面阁老认师一幕。其实,阁老府就在朝阳门外,客店门口这条街是杜阁老每天上下朝的必经之路。幸亏王先生摆了这个“代写书信”的摊子,才使师生二人不期而遇。
回府后,阁老急忙请御医来为恩师看病,又派人去店里把王先生欠的钱还清。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王先生在绝望中巧遇爱徒,再加上御医的精心诊治,病很快就好了。阁老每日早晚为老师请安,一有闲暇就陪老师聊天、散步,还派人带着王先生游遍了京城的名胜古迹。王先生回家后仍以教书为生,但每年去门头沟看姐姐回来,都要被阁老接去住上个十天半月。
捎书让街传佳话
宝坻城的东街原来很窄,只有三丈宽,街道两旁除了店铺就是住房,车马行人走路多有不便。在京为官的杜阁老的家眷也住在这条街上。一天,杜阁老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对门垒墙时向街心欺进了五尺,这就等于欺占了街对面杜家的地盘,问阁老怎么办。杜阁老立即回信,并写了一首诗,诗中说:“百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正想垒墙的杜家见信后不仅没与对门争执,反而又从原来的墙址向后让了一丈。
对门家主人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对手下人说:“咳,这是咋说的?这好事不能都让杜家做了,他能让一丈,咱也让一丈。”就这样,对门不但退回了原来欺占的五尺地方,而且也向后让了一丈。
两家这一让,其他街坊也都效仿,使宝坻县城东街的宽度一下子扩展到五丈,车马行人方便多了。
大事面前不“迷糊”
清兵入关以后,在明朝担任要职的杜立德也受到重用,继续在内阁当阁老。由于他平常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有些人认为他软弱可欺 , 就送给他一个外号——“杜迷糊”。
当时,一个叫熊赐履的大臣与杜阁老同在内阁办公。阁老们分头对上报的奏折提出处理意见,再由中书统一誊写在签子上,经皇上审批后执行。一天,皇上发现一道折子上签署的处理意见很不妥当,但并不知道是谁批的,因为签子上的内容都是由中书抄写的。熊赐履最早得到这一消息,心想:这不正是我批的吗?为了不露馅,我必须如此这般。次日五更天,熊早早来到内阁,让中书把头天所有奏折都送来后退下。他偷偷把自己错批的折子放入杜阁老所批折子中,又从杜阁老所批折子中找出一本放到自己的折子中间。过了很久,杜阁老来到阁里,他急忙迎上去说:“老先生,昨天你又错批折子了!”杜阁老听后,要过奏折看了看说:“我压根就没见过这个折子!怎么会是我批的?”“肯定是老先生忘记了。错批折子这样的事,在内阁里,除了你‘杜迷糊’,还能有谁?”平时与世无争、不与人论短长的杜迷糊一听这话可不干了:“你这是老娘儿们生孩子——血口喷人!这事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然后又大声把中书喊过来,说:“这个折子我从未见过,却说是我批的,肯定是你们作了弊,我要启奏皇上,先把你夹起来审!”吓得中书扑通跪倒在地,说:“这事与我无关,我一个中书,为什么要作弊?”一个叫觉罗麻沙的大学士听到吵闹声,出来说:“我的亲戚家办丧事,我去守夜,所以今天来得特别早,就在南炕上躺着,我亲眼看见熊大人把昨天的奏折摆弄来摆弄去。熊大人,你大清早一个人摆弄它干啥?”
这一问,熊赐履可吃不住劲了,脸腾地一下就红了,来了个烧鸡大窝脖。本想嫁祸于人,没想到这回不但“杜迷糊”不迷糊了,自己玩得这点花活还让人看了个满眼。在吏部大堂上,熊赐履一言不发,受到索额图等人的羞辱,最后被罢了官,回湖北孝感老家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