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67|回复: 0

指路人(肖克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6 08: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学习写作的初期,只在无名小报上发表了几篇小小说,内心对文学充满敬畏,从来不敢奢望自己今生以写作为职业。那时候专业作家这个称谓份量很重,它不单证明着你的写作成绩,同时还证明着你的尊贵身份。我正是在那时候认识肖文苑先生的,那时候他在《天津文艺》(就是后来的《新港》)杂志社当编辑,但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极具中国特色,质高而量多。
   一个小若砂砾的业余作者能够认识一位《新港》文学月刊的大编辑,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我写了两首“顺口溜”,经肖文苑先生修改发表在当时的《天津文艺》上。那时候他住在解放南路的一间临建里,我曾经前去拜访,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发表作品。在我的印象里,肖文苑先生平易近人,既是编辑又是诗人,但不擅交际。                                 
后来我在厂当技术员,偷偷学着写小说。记得一旦写出一篇小说,我就装入一只剪去一角的信封里,贴上一分五的邮票,投给肖文苑老师并附信请教,其实是谋求发表。
   可能是我的作品写得实在太差,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作品都不能在肖文苑先生供职的《新港》月刊发表。这说明肖文苑先生是一位严师。他的严格,使得我在投稿的道路上不像别人那样一帆风顺而显得跌跌撞撞,一派灰头土脸的样子。如今回忆起来:我从内心里感激肖文苑先生。倘若他轻易就将我的作品发出,那么我极有可能成为后来的“文学独生子女”,弱不禁风而且自高自大。
   公元一九八二年秋,我将一篇小小说,投给了肖文苑先生,然后等待着消息。大约等到转年的四月份,这篇东西终于发表了,之后居然荣幸地被《小说月报》转载。我当时的感觉是耀祖光宗了。
   这件事情之后,我跟肖文苑先生见过一面,谈话内容已经忘记了。我如果没有记错那就是一九八四年,我有幸参加了《新港》组织的一个活动,见到一大批天津青年文学才俊,大开眼界的同时又见到了肖文苑先生。那时候我已经是机关干部了,心情比较苦闷,一时不知道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尽管那时候肖文苑先生只是一个普通编辑,我还是视他为师长,真心向他请教。那一天下午,我们站在新华路与泰安道交口的边道上,交谈着。
我问道,肖老师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您说我这个人做什么工作最合适呢?
   肖文苑先生想了想,说写作。他似乎意犹未尽,重复说了一遍,你最适合的工作是写作。
   我内心一惊。据我所知,肖文苑先生这样严谨的知识分子,是从来不说过头话的。尤其对我那样的无名小辈,他更不会不负责任地说出带有误导倾向的话语。然而,他却明明白白告诉我,最为适合的工作是写作。
   这就意味着他认为我能够成为专事写作的人。当今时代,写作这门行业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然而放在文学尚未贬值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肖文苑先生对我的评价无疑具有很重的份量。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那样坦率地指出最适合我的工作是写作。然而我却知道时至今日也没有第二个人对我如是说。因此,我牢牢记住了肖文苑先生的这句话。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我从事写作以来,认识了许多编辑,也见过许多作家,他们的言辞或睿智或幽默,或尖锐或风趣,统统属于过眼烟云,记不住。只有肖文苑先生二十年前对我说的那句话,令我此生难忘。他那带有明显广东口音的普通话,时时在我耳边响起。
   学识渊博的肖文苑先生晚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非常好,可是没人给出版。这成为他的遗憾。他去世的时候六十九岁,身后也没有多少辉煌。我怀念他,因为他是我文学道路上的第一个指路人。尤其他伸手指出我写作前景的时候,我还是那么弱小,那么没有注意。
真的,肖文苑先生是我此生难以忘怀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11 22: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