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夜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沉睡中惊醒,一个熟悉的声音哭泣着告诉我:“吕老师过去了”。晴天霹雳般的噩耗让拿着话筒的我呆滞了,全身的血流几乎骤动,只有两行热泪奔涌而了,我的恩师辞世长眠了……。此后使我几度消沉,久久不能平静,隔三差五梦中与先生谈书论道,正可谓“梦听教诲月三更,醒来却是泪湿枕”。为了缅怀吕相老师,在先生去世一年后,由我筹备并举办了吕相暨弟子刘洪洋书印展,把先生的精品力作百余件展示给众人,展览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我的夙愿,先生走了,可他的书法精神在延续着,传承着,我的心绪也好像平静了许多。十几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先生的时候,都会令我阵阵的酸楚,他的书艺、人品、他的修养,他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他的翰墨情怀和复杂人生,众人传颂口碑载焉。
先师吕相先生一九二七年出生于宝坻八门城镇一个农民家庭。先生并没有书香门第的背景和环境。但是也许是出自天性,少年时代他便对书画艺术产生了强烈的憧憬和兴趣,凭着聪颖和勤奋先生七岁读帖,十岁能书;取法柳公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书瘦劲挺健;三十岁后吸收了褚遂良和赵孟頫\笔意,在作品平添了几分书卷之气,加之对“二王”系列的研习,其行草作品婉转流畅、秀美俊逸;中年研习李阳冰、邓石如、赵之谦的隶书和篆书,同时涉猎魏碑,使笔法更加生气盎然,古致苍老。形线碑帖共进,碑帖兼容的风格。深得“如锥画沙、力透纸背”的效果;晚年上溯周秦商鼎,下延明清流派,书艺更进,达到笔力猶劲、字体秀丽、笔法多变、八面出锋、意到笔随、运用自如之境界。全国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评价到:“吕相道兄的作品老辣如干裂秋风,丰艳如润含春雨,飘逸如惊蛇入草,奇纵若飞鸟投林”。天津书协副主席毕开文先生称吕相老师为:“京东第一笔”。
吕相先生不仅注重个人学习,而且还精心培养下一代。他说:“一种艺术形式只有为众多的人们喜欢,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开拓性地发展”。先生在八门城任教期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书画人才,有很多学生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八门城乡的书法热潮极大的促进了中小学生乃至青年教师书写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县领导的嘉奖,八门城乡被教育局命名为“书法之乡”。当时先生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可大多数孩子练习书法所用的纸、墨、笔、石料、刻刀等几乎都是先生无偿的供给,他对学生 要求非常的严格,所交的作业不仅数量够而且还要质量好。先生的言传身教使许多学生受益匪浅,我就是众多的受益者之一。当我11岁的时候先生便成为我的语文教员,因为年龄小还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只觉得先生板书很漂亮,于是天天摹写他的板书,先生见到我很认真又很执著,对我倍加关爱,精心指导,细心示范。有一天先生义务为公社在各村的街道写宣传标语,我提着砖红色涂料,给他帮忙,一看就是一天,先生一边写一边讲给我一些写字的要领,就这样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一颗热爱书法的种子。后来自己渐渐长大,也明白了更多事物,见到了先生许多作品,从庄严的县政府楼前的标牌到普通百姓家悬挂的条幅,从宝坻宾馆高层上霓虹灯广告到瓷杯上烧制的秀美题笺……。他成了京东八县书坛的名人,幸运的是我参加工作来到先生所教书的单位,我欣喜若狂,先生对我非常常识,遂叩头进入师门,此后书法便成为我终身追求的事业了……。蓦然回首二十几年间于全国书坛多次蟾宫折桂,影响全国并受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等等等等都是先生多年精心哺育的结果,正如俗话说:没有他,那有我呀!
我还清楚地记得八十年代的一个初冬,先生正患气管炎,咳嗽不止,当时正是宝坻的第一家艺术学校开学之际,先生为全体学员编写教材,身患重病的他把编写一半的教材,硬撑着编完,让家人送到了宝坻艺校,而他却住进了医院。数日后病情有所好转,可还没有等到出院他就来宝坻艺术学校给学生讲解了书法临摹的技巧。先生上课总是谈笑风生,深入浅出,从字体源流讲到笔法要领、结构原则。并随时给大家作示范。学生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后来才知道先生在艺校执教完全是义务的,连往返的车费都要自己付,他的这种为培养艺术人才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宝坻人民的崇高赞许。
吕相先生不仅注重书品的修炼,同时他更注重人品的养成。他说:“学书者要注重做人,人品高艺品才能高,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家其品德修养也应该是高尚的”。常用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为例教育学生,所以他重教学,更重育人。凡是和先生接触过的人,无不称道先生的人品,他淡泊名利,待人热情。一九八八年县政府为京东第一集立碑,碑阳是李瑞环主席的题字,碑阴是800字的欧楷,这项光荣的任务非吕相先生莫属,他欣然应允,由于工程时间紧迫,书丹只能在石碑上直接书写,可谓难度之大,先生侧身弯腰,下身一动不动,铁腕悬空,一口气用三个半小时写完了800个端端正正的欧体楷书,在场的人看侯无不被他的行为所动容,我扶起先生,发现他肋、肘下有几处被石碑棱角擦伤,血浸透外衣,但先生毫不在意,微笑着说:“没事”。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的交往日益纷繁,先生的作品经常作为礼品馈送国际友人,记得正值我县工业园区与日本外商合作开发一个项目,应开发区管委会的邀请,先生现场给日本朋友题写了郭沫若老人的句子:“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峰连富士山”。受到日本友人的激赏,不仅为国争了光,而且为我县的改革开放做出了一个书家的贡献。八八年深秋第一职专争创国家级重点校,需制做一块牌匾,电话一联系,先生没等我去车接,便从40里以外的老家骑车来到第一职专,稍适休息,连一口水都不喝,提笔写下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联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我认为这恰恰也是先生一生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事后先生又从家里把适合刻牌匾的木头拉来,无偿提供给学校,先生觉得终身从事教育,为教育做点贡献是光荣的事,类似的公益活动我说几天都说不完:城关乡敬老院的碑文、职专的校训、各大院校的校牌、厂矿企业的广告词、慰问武警部队、慰问特困职工、军属、五保户、赈灾义买等等等等,无处不见先生的墨迹神韵,他的一生是为人类服务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高尚的一生……。
先生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上谦逊质朴,在育人上德艺双馨,在事业 无私奉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书法新人,以至于今天的宝坻书法在全市乃至全国卓有影响,有权威人士称这种现象叫“吕相效应”。的确先生的淡泊情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深受人们的景仰,他的精神将对后人产生着较之书法教育更为积极的深远影响,我默默地为先生祈祷,您的精神在宝坻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子孙定会永远的承传,定会灿烂辉煌!
先生您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