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427|回复: 8

“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8 09: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中后期,宝坻区林亭口镇李氏家族出了不少大官。其中既有朝廷里的尚书,又有外放的知府、知县、县丞等。李氏家族声名显赫,被宝坻周围几县民间称为“李半朝”,意思是当朝的官员有半数是林亭口李氏家族的人。这个称呼虽有夸张,但确实也道出了李氏家族在那一百多年里,辈辈有人金榜题名,代代有人当官为宦的真实情况。关于“李半朝”的传说,在宝坻一带流传较广。
“金发寡妇”成就了“李半朝”
传说,“李半朝”的形成,是由于李家的先人娶了一个长着三根金发的寡妇。
李家的邻居住着一个独生子和他的老母。这个独生子娶媳妇后,一家三口非常和睦。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媳妇不但长了一头乌黑的秀发,还长了三根黄头发,相面的说,这三根头发是金头发,主大富大贵。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独生子结婚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了,扔下自己守寡多年的老母和身怀有孕的媳妇。老母亲脸对着墙偷偷落泪,媳妇坐在当院哭得死去活来。当时正是夏天,李家的先人怕那娘儿俩哭坏了身子,就去劝她们别哭了。走到跟前,却不由得大吃一惊:刚才还火辣辣的太阳,不知到哪去了。虽然娘儿俩哭得像泪人一样,身上却一点汗星儿都没有。他急忙抬头往上看,原来天上的一群乌鸦,翅膀搭着翅膀,正在给这娘儿俩遮凉儿扇风儿呢!他吸了口气,心里说:这个金发女人真有福气呀!我要娶她。可是跟家里人一说,家里人都不乐意。无奈他死乞白赖非要这么办,只好依了他。过了几个月,李家托媒人去说亲。起初,金发寡妇说啥也不乐意。可事也奇怪,自从李家求亲后,她每晚睡觉,都要梦见一群穿官袍的人给她下跪。再加上李家托的媒人隔三岔五就跑一趟,门槛子都要踢破了。寡妇思前想后,最后对媒人说:“行倒是行,但得答应我两个条件。一是得带着婆婆。二是出嫁那天,得穿白带白,到前夫的坟头绕三圈,再去拜天地。”李家的先人听后心想:她对婆婆和前夫够意思,是个有德之人,我是非她不娶了。于是就满口答应了。
到了成亲那天,一切准备停当,迎亲和看热闹的人挤了一街筒子,缕缕行行地一直奔村南的坟地去了。娶亲的车刚绕坟头一圈,天上就刮起了大风,只刮得天昏地暗,连小车都刮翻了好几辆,人只能趴在地上。就在人们不知咋好的时候,新娘子从车上探出半截身子对着苍天说:“夫啊,你如果在天有灵,就别折腾我了。我对得起你,老娘我养老送终,身上怀的孩子是你的,我给你拉扯大,断不了你坟上的香火。”也怪,她刚说完,风马上就停了。
结婚不久,这个女人一胎生下两个胖小子。后来,又为李家生下三个儿子。五个孩子长大后,读书都非常聪明。经过科考,有的中了举人,有的中了进士,都在京为官,于是宝坻一带的老百姓就称他们为“李半朝”了。
“‘也’字不带钩”成就了“李半朝”
传说,李家有一个人中了进士,在朝为官。他能说会道,很讨皇上的喜欢,因而多次被选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或副主考官,还多次担任殿试的阅卷大臣。有一年,他担任主考,负责阅卷和初选的副主考为了讨好这位李大人,就亲自来到李府,问:“李大人,府上有几位公子赶考呀?”李大人叹了口气说:“咳!甭提了,几个孩子都不成器,写那‘也’字连钩都没有,还想考中?”副主考一听,立即心领神会。
考试结束,李家公子及大小叔侄、远亲近戚全都考中。
  让县令有苦难言的“正门”  
光绪年间,宝坻新到一任县令,听说林亭口李家为县内名族大宦,就前去拜访。轿至李府大门前,已有衙役向李府报上来者的身份来由。等了许久,不见李家主人出门迎请,只听家人回复:“我家主人请大人由东小门进府。”县令一听,甚是恼火,心想:“我好歹也是一县之首,你李家势力再大,也不能这等怠慢,连个正门都不让走。”于是县令大声喝道:“叫你家主人开正门迎接!”家人听得此话,一脸无奈,只得进府回话。
不多时,李府大门洞开,家人门旁高喊:“我家主人请大人进府一叙。”县令这才心满意足地下了轿,来到门前,拾级而上,猛抬头一看,不由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李府大门洞内高悬了二十余道圣旨。当朝命官见圣旨不拜,是欺君之罪。县令心中暗自叫苦,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连续行了二十多个三拜九叩的大礼。等见到李家主人,已是灰头土脸,再无来时的傲气。

惩治无赖没商量
李家住在林亭口镇东。在镇西头还住着一个大户人家,姓张。不过,张家远没有李家幸运,富贵没过三辈,就渐渐衰败了。
一天,从外乡来了个无赖。这种人专门游走异乡,待打听到宽裕之家,便在其门前寻衅滋事,主要是以此为借口,索要钱财。这等人性情愚劣,稍不如意,便开口大骂。一般人家,为了息事宁人,往往给些银子,打发走人。
且说这个无赖,来到张家门前,找茬生事,开口大骂。张家主人知道此人的来意,待到骂了半日,便开门给了无赖五两银子,并对他说:“好汉,寒舍家道中落,已拿不出更多的财物,您歇息歇息,这五两银子给您买酒喝。只是离这儿不到二里,镇东李家乃是大户,他家钱财无数。好汉此番作为若在李家门前,想必十两银子不止啊!”那无赖一听,就急忙收了银子,兴冲冲地来到李家门前。本想如法炮制,多捞些银子。谁料刚骂了两句,就被李家一拥而出的家人们打了个半死。

红坟白坟显奇观
在北方,坟头一般是由黄土或黑土堆成的,但李家坟地里不但有黄土堆成的坟,还有一部分是红色和白色的。这就在当地形成了一道奇异的景观。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当从这里经过,都不免驻足观看,并议论一番。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清朝实行易地做官,就是官员不能在自己的老家做官,要到外地去。这样,林亭口李家的人大多被派到湖北、江西等南方省份任职。南方有两种土是宝坻所没有的。一种是红壤,它铁铝含量高,酸性强,显红色。一种是石灰岩,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由古生物的骨骼积聚而成,质软,色白。到南方做官的李家人,或许是出于对南方土地的留恋,或许是出于标新立异、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需要,让人在他们死后,从南方运来红壤或石灰岩来填自己的坟。于是,李家坟地就出现了红坟、白坟的奇观。
“文化大革命”中,李家坟地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一座座坟墓被打开,一个个坟头被铲平。传说,一具尸体被扒出来后,栩栩如生,放在地上还能立着。胆大的人往他嘴里一掏,掏出一颗定颜珠来。在殉葬品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根烟袋,在翡翠做成的烟袋嘴里,刻着两个美丽的侍女,当人去嘬烟袋嘴时,那两个侍女就会翩翩起舞。另有一把唐伯虎题字的扇子被人拿到水里一涮,糟蹋了。还有不计其数的珍珠,经风一吹,光泽俱无。


[附]史料中的“李半朝”
郭杰
关于“李半朝”的传说,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创作,与史实是有出入的。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李半朝”,笔者根据1995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宝坻县志》和2000年宝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宝坻文史集萃》的有关记述,作一些介绍。
“李半朝”祖籍是河北
宝坻区林亭口镇人称“李半朝”的李氏家族,祖籍河北省盐山县,始祖为元代人李衡,官居益都路总管、同知府事,诰封昭武将军。李衡的十一世孙李天光于明朝末年为躲避兵燹从盐山流离辗转,先到昌平,后到宝坻张五店村定居下来,举家以农耕为生。他的孙子李守贵大约在康熙年间又从张五店村先后搬至东凤窝村和林亭口。李守贵虽家境贫困,但他勤于耕种,农闲时又经商,家业渐成小康。
“李半朝”的奠基人——李伟
李守贵的孙子、李养林的儿子李伟,是“李半朝”的奠基人。他不仅继承了祖父和父亲力田服贾、勤俭治家的美德,更重视弘扬祖父对子孙既言传身教又请名师课业的懿行,他曾自书一副对联悬挂于书房:“治家以勤俭为本,立身以孝悌为先”;他还经常阅读《紫阳纲目》一书,以加强道德修养。李伟不仅扩充了祖业,使李家富甲一方,而且成为乡里道德高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为自己的老师李明月养老送终,遵师嘱供养老师遗下的多名亲属,特别是把老师的幼孙抚养成人,供其读书,为其完婚,并馈赠良田六顷,白金五百两,使之立业。此事传为美谈。他还曾出五百金假作同乡刘兰庄王家兄长为其弟在银铺的存银,平息了王氏兄弟因分家产生的纠纷,使其和好如初,成为一段佳话。
正是因为李伟的言传身教和名师的悉心指导,李伟的四个儿子学习刻苦,知识渊博,品行高尚,先后琼林折桂。长子光前,以廪贡生的身份做了安州训导;次子光先,1789年中举,当了工部郎中、江西赣州知府;三子光里,1789年中进士,出任江西吉安知府;四子光庭,1795年中举,做了湖北黄州知府。
“李半朝”的盛况
“李半朝”的盛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李伟的孙子辈来看,在他的22个嫡孙中,有7人中举,6人中进士,5人进国子监成为太学生,18人做了大官,其中的李菡官至工部尚书,是“李半朝”家族中官职最高的一位。二是从1789年至1865年这70多年的封官高峰期来看,即从李伟的四个儿子开始做官算起,到他的玄孙李联良同治四年得中乙丑进士为止,李伟共有后辈儿孙127人,其中共出举人24人,进士10人。为官者78人,其中县丞29人,知县21人,同知府1人,知府17人,中书1人,主事4人,郎中3人,侍读1人,尚书(以最高职计)1人。三是从这一现象持续时间之长来看,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李光先得中己酉举人起,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李贻湛得中甲辰进士止,前后长达110多年。
“李半朝”现象的出现,既有殷实的家底作经济基础,又有高尚的道德、勤奋节俭的品质、请名师课业的家教传统等非智力因素作支撑。既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等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是身边榜样的带动和群体效应影响的结果。《“金发寡妇”成就了“李半朝”》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家人对有德之人的敬重,而《“‘也’字不带钩”成就了“李半朝”》的传说则是对封建社会“朝中有人好做官”现象的一个折射,但仅仅用“朝中有人好做官”来解释“李半朝”现象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
“李半朝”的代表性人物——李菡
李菡是李伟的孙子、李光先的儿子,在“李半朝”家族中,官职最高,名声最大。他在嘉庆戊寅年中举人,道光壬午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任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纂、督安徽学政、光禄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兵部左侍郎、礼部侍郎、仓场侍郎、工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李菡为官四十多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多次被选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或副主考官,还多次担任殿试的阅卷大臣。这大概是产生《“‘也’字不带钩”成就了“李半朝”》这一传说的一个依据。
咸丰元年,李菡署礼部侍郎时,曾应诏上疏,奏议吏治四条,请求皇上戒饬诸臣,切中时弊,皇上高兴地采纳了。
咸丰八年,李菡署仓场侍郎时,曾与户部侍郎廉兆纶一起,到通州太仓验收漕船运米。当时朝廷的定例是:如果经纪人查出船中的米不够数,或者搀杂使假,就要由船户自己照数赔偿。如果船户偷了米或做了假,而经纪人没有查出,就让船户和经纪人各赔一半。李菡与廉兆纶发现:运输的米亏了让经纪人和船户各赔一半的规定对朝廷不利。既然有人代赔一半,哪个船户不任意偷米?既然失查的罪过与偷米的罪过处罚起来并无区别,那么哪个经纪人为了免受连累,不徇私隐瞒遮掩?因此他们建议朝廷修改处罚方式,当船户亏米、经纪人未能查出时,应责令船户全数赔偿,再让经纪人赔二至四成。这样,船户所赔之数,正是他所偷之数,他偷着也就没多大劲了。经纪人失查加罚二至四成,那么他们一定会严格稽查。可惜的是,奏折送上去之后,皇上并未采纳。
发表于 2008-2-29 20: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我..叫李伟刚,听姑姑说是宝坻林亭口李半朝后代,我没去过老家,不知李家现在如何,请知情人介绍家乡情况.leg.6688@yahoo.com.cn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06: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哈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13: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嘿嘿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8 15: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写的真的很不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3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据说我妈妈的奶奶就是李半朝后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7 2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张庆旭老师的这个李半朝的故事在课堂上讲过的,一晃十几年过去,我是92级初一三班的,谢谢这位好老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6 19: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好,顶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6 21: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半朝”的传说  (郭杰 张庆旭)

李半朝 厉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7 22: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