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历书,也称“历日”、“宪书”、“通书”等。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
历书的出现,由来已久。人类在初步认识天象以后,将天象的观察和计算结果,用一定的表达符号记在竹简木牍等载体上,可以说是最早、最原始的历书了。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古代历书,是在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汉武帝元光三年历书》。
刻印历书的出现,现认为是在唐代。隋唐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出现,开始有了雕版印刷的书籍。我国现存的古代印刷品中,有两件唐代雕版印刷的历书。一件是唐僖宗干符四年(公元877年)印本历书。上部为历法,下部为历注。除记载日期、节气、月大、月小外,还印有阴阳五行、吉凶禁忌等内容,与后代所印的历书已无太大差别。另一件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印本历书残本,虽然残帙不全,却非常难得地保留了“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字样和中和二年的纪年。这两种历书不仅同为现今世界上最早的纸质刻印历书之一,也是珍贵的早期雕版印刷资料。原藏于敦煌石室,发现于1900年。现两份均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过去有文章说,历书在宋代以后开始印刷发行。这种说法,是因为唐代印书,流传较少,并且最初印刷的大都是佛教书籍,佛教以外的各种书籍印刷,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流传至今的,都已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了。宋代,雕版印书大量刊行,并且宋版书校对精细、印刷上乘,成为久负盛名并难得的古籍善本。
历书所提供的中心内容是历法。因为历法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统治,古代帝王对天象的观测、历法的编制是非常重视的。《宋史》曰:“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以律历为先。”并指出,“律历既正,寒暑以节,岁功以成,民事以序,庶绩以凝,万事根本由滋立焉。”为了保障天象的观测,历法的制订,古代封建王朝都设有专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官职。秦、汉朝设太史令执掌天象历法,唐代则设太史局,后又改名司天台,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到了明、清改名为钦天监,设有监正、监副等官职。特别是清朝,监正由满、汉各一人担任,左右监副亦由满、汉各一人担任。有时还有外国人参加。
在历史演进发展中,历法也是不断科学完善的。每一部历法都有特定的名称和统一的编制规律。《明史》载,“黄帝迄秦,历凡六改。汉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至于明代,修历后承用了二百七十余年,未曾改变。清代修历并颁行,中间变动了一下书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宋代历法,宋代是改历最频繁的朝代。在宋初,使用的历法为“钦天历”,建隆四年新造“应天历”,以后又有“干元历”、“仪天历”、“崇天历”、“明天历”、“奉元历”、“观天历”和“纪元历”。一百六十余年,八改历,有八种名称。至南宋,一百五十年,亦八改历,也有八种名称,分别是“统元历”、“干道历”、“淳熙历”、“会元历”、“统天历”、“开禧历”、“会天历”、“成天历”。其中,“应天历”和“干元历”由皇上赐名并“御制序焉。”颇具影响的“奉元历”所用的太阳一回归年的计算时间和现在历法已很接近。
历书是根据当时历法,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而编制刻印的。历朝历代关于历书的编印是非常严格的。我国古代只有朝廷才能颁行历书,民间是不可编印的。这一方面是历书有严密的科学性,所提供的历法要科学统一,且成书不能有刻印上的错误。特别是古代以农业为普遍生产的人们,按节令安排农业生产,不能有农时上的差错,像北方农彦“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谷雨前后,栽瓜种豆”等。另一方面,江山为皇帝所有,皇帝贵为“天子”,由皇帝颁布天象历法,既显示了权力,表达了爱民之心,又增强了社会统治力。
唐代,民间盛行刻印历书,唐文宗曾下令禁止民间私印历书。《旧唐书》有记载:“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不过,唐代社会环境宽松,虽然禁止民间刻印历书,但因为历书是民间需要量很大的书籍,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所以民间一直未停止印刷。特别是唐朝后期,社会环境变动,民间更是大量刻印历书。宋人写的《唐语林》里有这样一轶事。唐末黄巢起义后,农民起义军节节进攻,唐僖宗跑到四川,长江下游的许多地方得不到官印历书。于是,一些刻书作坊便自己刻印历书出售。但却出现月大月小不同,有的月份天数不一样,因而相互之间产生争吵,后被人们送进官府。没想到,糊涂的地方官没弄明白争吵的缘由,更不懂历法的重要性,说,你们都干的是同行,反正是做生意,差一天半天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把他们都赶了出来。从这一故事也可以看出官印历书的意义。明朝,是社会统治严厉时期,对历书编印规定,“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清代历书亦由朝廷制订颁行,并在开篇印有“御制”字样,在封面印有“钦天监钦遵御制数理精蕴印造时宪书颁行天下”。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书,每年编印历书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明代历书称为《大统历》。目前传世最早的明代历书是《大明永乐十五年大统历》。清延袭明制,每年都印有历书。清前期颁布的历书叫《时宪历》,干隆时,改称《时宪书》。许多历书名称的改变都是因为历法的变动或朝代的更换,而清干隆时却是因文字避讳而改的。因乾隆名“弘历”,为避字讳,因而改《时宪历》为《时宪书》。关于乾隆时改“历”为“书”的说法,现在民间仍多有流传。其实,古时的文字避讳是举世皆知的,像康熙时编制的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康熙字典》,因康熙名为“玄烨”,在该典中“玄烨”二字亦缺末笔。历书上也见证了古时的文字管制。
历书除记载日期、节气外,历书上的每一个日子下面都有注释,或宜嫁娶,或宜沐浴,或宜安床;此外还标注了如移徙、出行、动土、疗病、扫舍宇等等,也无一不与日常生活有关。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许多历书还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附上。同时,对联、风俗、小知识及小掌故等更是历书所附登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历书还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极强的时代内容。清代历书都标注着“大清”的字样,而且,清代历书在书后一般附上钦天监所属官员录。民国时期,往往刊有当代人物像等,表现着鲜明的政治色彩。
历书一般在每年的前两个月颁布发行。明代有记载,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历。《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历书是许多人都需要的。过去,许多勤政的皇帝,在岁末都将历书给朝延大臣各送一份,以示恩泽。因为历书是皇帝所送,故此叫它做“皇历”。苏东坡对皇上赐历曾作有《谢赐历日表》:“发颁正朔,盖春秋统治之号;郡赐玺书,亦汉家宽大之诏。实为令典,岂是虚文。”
当然,皇上所用历书和向民间发行的历书在版本上是不同的。在清朝,一般在刻版后,先专门印制,并进呈皇上,供御览和赏赐文武大臣。然后才大量印刷,向民间颁行。皇上御用和用来颁发大臣的,要用专用纸印刷,且封面为不同的绫质包装。向民间颁行的,则是白纸印刷,封面为红纸。清代历书在版本上有一特点,就是其颁行的历书为朱墨二色套印本。一般古代印书都是单色墨印,二色、三色、四色及五色套印本,内容醒目、方便阅读,但在印刷上,费时费工,每版印数少。清代历书所采用的二色套印,日期为墨色,注释为红色。这也是对历书的重视。
我们上面所说的主要是古代历书,现代历书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图文并茂。目前,我国历书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提供历相,由各省、市、自治区出版社编辑出版。其历法阳历和阴历对照,科学而方便;封面彩色印刷,充满了艺术和时代特色;内文除了历法,还有生活常识、科学种养知识等丰富内容,每年编印的历书充满了浓厚的时代和民族色彩。
除了一般固定发行的提供一年的日期、节令及相关资料的年历历书外,还有提供一定时期的日期、节气、日相、月相等的历书或与历法相关内容的历书。这里,以年历书最具时代特色。其实,在习惯上,人们所说的历书也往往指的是年历书。
历书的丰富内容是许多人都很喜欢的,尤其是老同志。他们每年都买新历,并将旧历一年年存放起来,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结,也是一种收藏的表现。中国书店1997年举办的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有一册《大清雍正六年时宪历》,此书白纸线装,书衣有跋,想是好历书者藏书。
过去的历书都已成了“老皇历”,但这些“老皇历”却日益珍贵。我们不能把人们翻阅“老皇历”就说成是因循守旧。历书不仅让人们有一种收藏的情怀,而且,历书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历书中的历法,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古代天文学家学问的深厚,可从传之多年的历法中窥之。历书中所记的习俗、政治等情况,是历史的定格,为今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情况。其版本,亦提供了丰富的版刻、印刷等历史见证。
作为民俗文化中的一道风景,历书在历史的时空中,永远闪烁着无尽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