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
UID14102
注册时间2005-8-9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由于有海外关系,父母大学毕业即被分配到粤北的一个偏远的矿上,生活起居在山脚下,办公的地方却是要翻越两座大山的山顶。交通不便,物质匮乏的年代,我最喜欢的就是跟母亲到她上班地方的食堂买馒头吃,那时的面粉可没有现在白,略带灰黑色,麦香却很浓厚,加了些许红糖热气腾腾的馒头,带有轻微的甜意,麦香悠悠,那滋味令人难忘。
八十年代初,还是配给制,有一阵子粮食紧缺,政府硬性规定每一百斤粮食只能买七十斤大米,搭配三十斤的面粉.南方人素喜食大米,三十斤的面粉让许多家庭叫苦不迭,而对于我家来说不是太糟糕的事,因为家中最挑食的我,最喜欢的恰恰是馒头.然而,掌厨的外婆做馒头的技术实在不怎么地,要么面发不起来,要么碱放多或者放少了,不是酸就是苦,偶尔做好了,我一日三餐也吃不厌,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外婆心疼粮食不肯再浪费,不管我如何抗议,在家里大多数人的声援下,转而开始做面条,说是即省事又可甜咸随意,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面条、面粉敬而远之,馒头的概念渐渐消失尘封起来.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各式糕点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早点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了,而馒头总是深居小巷难得一见,或者是自己没有在意吧。直到有一天带孩子到老街学小提琴,无意中看到打着“天津狗不理包子”招牌的小店,心里一动,也许被“天津”二字触动,我要了二个馒头,孩子要了二个包子,哇!松松软软,不沾牙,还带着浓浓的麦香,细嚼慢咽,馨香可口,妙不可言,真好吃!记得当时马上发信息给天津的国,报告这一惊喜的发现。之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转到那家小店吃二个再带几个回家,直到孩子不再学小提琴不再经过老街才中止。
某天的一个早晨,上班的路上远远闻到了一阵久违的馒头香,原来桥头新开了一家卖早点的小店,小店比较简陋设在二栋私人住宅的过道上,最醒目的就是那个写着“天津灌汤包”的招牌字体,那天围了很多人,我也挤进去买了几个,一下子把早餐、中餐的吃饭问题给解决了。这种吃饭的方式多了,同事们笑着问我是不是要减肥,我把馒头拿给她们尝,她们试过之后都说北方人做的面食味道特别好,后来也有人买了几回,但能坚持下来的恐怕只有我了。
现在,每天围着小店买包子的景象一天比一天少。时代在变,人的观念在变,生活的优越使许多人注重外表的奢华,当有机会尝试各种新的东西时,也容易忽视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可我知道我对馒头的迷恋是不会改变的了,也许潜意识里总是对最初的喜好备感珍惜吧。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天津灌汤包增加了不少品种,有松糕、油条、大饼等等十来种,可我对馒头情有独钟,只买馒头,只爱馒头,就爱那浓浓的麦香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