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注:为拍摄电视连续剧《袁黄传》,剧中袁黄的饰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先生曾来宝坻搜集袁黄在宝坻的有关材料,并循古人仙踪,走访了宝坻城内所存的袁黄先生曾徜徉其间的文物古迹,以怀想这位著名清官、学者当日的所历所思,期冀能更好地塑造出这位刚正爱民、博学多才的贤县令形象。值该剧行将播出之际,本文据宝坻旧志所载,特梳辑袁黄在宝坻的行迹以飨读者。
袁黄,字坤仪,号了凡,后世多以号行,尊为“了凡先生”,浙江嘉善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被授为宝坻知县。
当时的宝坻低洼通海,水灾频仍,地多盐卤,农业收成低微,人民穷困。又因是地属京畿原曾富庶的大县,故所沿赋税繁多,贫民更加困顿不堪。袁黄先生来执县事时,恰值宝坻夏日的雨涝、饥荒期。下车伊始,先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体察民情,并借自己的薪俸来抵偿赋税,使处饥荒中的宝坻民众“全活甚重”。随即先生实施了一系列“善政”,以改变宝坻的面貌。在宝坻的几年中,袁黄正直勤政、廉洁爱民,以民众之心为心,所为皆能利民惠民,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学树立了古代难得的清官形象,成为宝坻自金代建县以来最受人称道的贤县令。他的主要政绩为:
一、免赋:明代宝坻多浮赋,虽遇水灾之年,索赋讨税犹不止歇,使得普通民众难以为生。了凡先生深愍民苦,上任之初即为之奏请蠲免。在封建人治时代,知县大多难以自主为政,多有便民而忤上、会被“上官督过”者。用今天的话说,施政虽能为大众谋利益却会失掉上司的“印象分”。因此更多的官员采取的是“悦于上”而不怕“怼于民”的为官之道,而得升迁者往往十常八九。熟谙官场情弊的了凡先生却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先,不顾自身的得失利害,毅然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宝坻杂税。得到朝廷认可后,一次性免去宝坻杂赋银近万两,这于已濒绝境的宝坻饥民来说,不啻解于倒悬。消息传来,宝坻万众欢腾。正如后任知县在祭先生文中称颂的那样:“一疏奏可,万户生春。”之后,先生对县内的弊政多方除省。如库吏、厂夫、花板石、银鱼等费用,动以上千上百两,先生皆勉力为之罢免。至于(为旗人)养马圈占耕地及司属冗员等多项积弊,请除难以计数。又因先生不计自家官程,不避上司嗔责,反得上司信重,所请无不俯允,使得县内除了正赋之外,再无另派。宝坻人民真正“享受”到了“清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善政”。
袁黄到任的第二年,值朝廷谴潞王赴自己的封国。旧例王爵赴国,要由经过的府县提供车马费用,宝坻约需供应数千至上万两。先生深知民众困苦,出此银更会使百姓雪上加霜,于是上下调剂,终致宝坻未出费用,袁黄本人也未受上司追责。
先生“爱民重而官爵轻”的种种德政,在宝坻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二、治水:先生甫来宝坻即遇涝灾,使得先生对宝坻的水患感受深切。当时县北蓟州的沥水流经蓟河,灌入宝坻。前任知县丁公于三岔河口下楗,阻止河水下泄县境,使得宝坻减少了水灾源头。丁公离任后,蓟人欲打开楗口,仍欲以宝坻为壑。先生知晓后,当即申告上司,并据理力争,使得楗口得以保全。先生携宝坻人感丁公为宝坻除大害之德,为之在县内立祠。后宝坻人为感先生继丁公后的护境之惠,亦为先生塑像立祠。
先生治水不唯塞流,还为引源用于农业灌溉,倡导开疏沽道,于潮河入境的多处村庄旱时引戽灌溉农田,涝时除沥,被旧志称为“治水灾,甚有功”。
三、劝农:此为先生在宝坻的最大善政。针对宝坻当时的农业状况,博学多才的了凡先生经过实地考查,结合自已在江南掌握的农业知识,总结出了一套改良农业生产的系列方法,并著书一卷,名为《劝农书》。宝坻乾隆年间所修《宝坻县志》节录了《劝农书》的部分内容,建国后宝坻的第一部县志全文录入了《劝农书》,缘于其中的内容在明清时的实用性且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了凡先生深知农业于几乎无有商业和只有少量手工业的宝坻的重要,先作“劝农说”一篇,鼓励人们以农为本,且以养德。并制定出助农的“优惠政策”:免杂差;与工商讼右(袒护)农;无业及官吏与农讼重责;并声明“知县劝汝辈耕织,有事则到县必右!”如两农人讼,则令两方各种树百株。并说明非为处罚,而是为增加其生产生活资源而已。办法别致且实惠,可见先生爱民之厚!先生《劝农书》成,分发给里甲管事人手一册,以鼓励劝导人们重视农业,并吸取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劝农书》主要教人插莳灌溉,农桑植稻。结合宝坻有潮汐等特点,记有水车、连筒等灌溉器物及使用办法。《劝农书》出,宝坻民众遵从先生的教诲,纷纷兴修水利,养蚕种稻,大受其利。清乾隆年知县洪公称:“得袁公法者,无论地高低与水旱,皆可人力胜天。”明翰林杨起元为之作序时说,《劝农书》可以兴宝坻。并称将携此书归江南,劝说家乡“父母官”推广实行,以为可以使地方达到“速治”。
四、励学:以博学多才能文知名海内的了凡先生来执县事,自然十分重视士子学业。先生莅任时宝坻已连续五科未有得第者。先生心焦如焚,每每对县教喻说:我们务必要为宝坻破荒!每月初一十五,袁黄必抽出时间到县明伦堂,亲自为学子讲学,并激励学子上进。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下科果有二人举孝廉,实现了先生的夙愿。
为倡导文学,先生筹资修建了文昌阁。在先生的扶掖、教诲下,宝坻文学举业日渐兴隆,科举多中第者。后任知县称许自建阁后,“宝坻人文日盛”。还云宝坻文士有“吴人”气,可见先生对宝坻学子影响之深。
五、其它:明代定都北京后,宝坻贫民生子多私下阉割,以备日后入宫讨出路。对此戕灭人性的人间丑行,袁黄先生严令禁止。于先生任内,宝坻无敢私下阉割者,使许多无辜孩童免受荼毒,实受先生恩惠所赐。
先生信奉神佛,每日行功德格(自先生起,功德格上记善恶,后世认为发展了程朱理学)。甫至宝坻,即著文与神佛约十四件事,均以民福年丰为请。先生好善,常言“为善最乐”。每断狱,必百方以福善祸淫的报应说加以喻导,使囚犯多为感泣。一日,狱墙倒塌,众囚徒无一人逃走者。众皆以为乃受贤县令感化所致。
袁黄在宝坻的六七年中,政绩卓著,资望崇高,万民敬仰。万历十四年(1593年)因政声及上书所陈平定边患方略成为兵家指南,被朝廷考评为贤能之首,朝臣交口举荐,遂被擢为兵部主事。赴任之日,宝坻城中空巷相送。先生徐徐整装,众人所见除极简素的行李外,只有五车多书籍,余财竟不够去京的路费!无数送行人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多年后,宝坻人犹津津乐道于先生的事迹,四时到先生的祠内行香致祭,使先生的祠堂成为宝坻享“香火”最为久远的祠堂。
若先生,于清官方无愧者!
(附:袁黄离开宝坻后,累官至太常卿。后遭诬,罢归乡里,闭门著书。对经史、诗赋、星象、水利、医农、术数无不精研,堪称博学大家。其著作《袁王纲鉴》《了凡四训》等今犹被人诵读引用。其家乡嘉善县县志办刊有《袁黄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