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6年),一篇题为《陈省斋与李安溪绝交书》(又名《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的奇文,从苦寒之地的沈阳传入北京,一时士林争诵,“万人叹赏”;旋即“上达九阍”,让康熙皇帝阅后“疑团百出”。一封书信而令朝野震动,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这在我国古代书信文化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绝交书》的作者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福建侯官人,是清初有名的少年才俊,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官授翰林编修。他博学多才,又命运多舛,一生中曾两次被谪戍边外。他晚年主持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享誉中外,被《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赞为“无上珍贵的礼物”,是文史学者经常查阅征引的重要工具书。《绝交书》是陈梦雷第一次遭贬谪时所作,讲述了他与李光地由相与莫逆而割席绝交的始末缘由。
李光地,字厚庵,号榕村,谥文贞,福建安溪人,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和极有作为的政治家,历任翰林编修、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高官要职。他曾向康熙帝力荐施琅出任征台统帅,为收复台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被康熙皇帝赞为“真忠臣”,并高度评价他的荐贤之功说:“如平海荐举人,合满汉官谁有担承者?惟李某(光地)始终言可平,荐出施琅来用,果能有成!”充分肯定了他在统一台湾这一历史大事中的重要作用。
陈、李二人各自都做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历史贡献,足以彪炳史册,名垂千古。二人皆为当时的名士,又有同乡(福建)、同年(康熙九年庚戍科进士,李二甲第二名,陈二甲第三十名)、同官(同选庶吉士,散官又同授翰林院编修)之谊,原本情投志合,最为相契,是什么原因让二人割席绝交,视同寇仇了呢?
——是因为一封献给康熙皇帝的“蜡丸密书”。
话题应从“三藩之乱”说起。
满清入关,定鼎中原,继而横扫江南,统一华夏,这之中,有三个汉人功劳最大,后皆被封王,称为“三藩”,即是: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这三个汉贼,既归附满清,却又各怀异志,其中以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对尚不稳定的满清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为除此心腹之患,年少有为的康熙皇帝决意“撤藩”。这一举动惹怒了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平西王吴三桂率先发难,打出了反清的大旗;次年(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亦继起响应。——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京为官近4年之久的李光地、陈梦雷先后告假回福建故里省亲,第二年(1674年),同罹耿藩之叛乱。耿精忠对李、陈这样的才人名士,自然不会放过,乃软硬兼施,网罗入幕,二人无奈之下,被迫当上了“伪官”。但陈、李二人深知耿藩昏暗残暴,绝不能成大事,追随其叛乱,最终也绝不能有好下场,乃密策三日,定下计策:由陈梦雷留在耿幕卧底,刺探叛军虚实,李光地则设计逃出,遁迹安溪深山荒谷之中,二人“间道通信”,里应外合,由李光地把耿逆军情及破耿之策上报清廷。二人明知这是掉脑袋的勾当,虽是极险之棋,却有几招胜算。为使二人之苦心奇计不致泯灭或被朝廷误解,临别之时,陈、李二人特别约定:“他日幸见天日,我之功成,则白尔之节;尔之节显,则述我之功。倘时命相左,郁郁抱恨以终,后死者当笔之于书,使天下后世,知国家养士三十余年,海滨万里外,犹有一二孤臣,死且不朽!”大有捐躯赴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二人洒泪诀别,依计而行。
很快,陈梦雷就发现了耿精忠的叛军,军事力量集中于仙霞关,而汀州与赣州接壤之处,战略地位至为重要,而防务则极为空虚;据守台湾的郑经的船队,在漳州、潮州等地经常出没,也牵制了清军兵力。而南下平叛的清军不明耿逆虚实,却正在耿军兵力集中的仙霞关进行殊死鏖战,很难突破叛军的防线。陈梦雷把这些至关重要的情报密遣心腹家人传递给八百里之外深山荒谷中的李光地,李光地写成密疏封于蜡丸内,派家仆“间道出杉关”,星夜赴京,通过闽籍的内阁学士富鸿基向康熙帝疏谏了破耿之策,建议清军用“避实捣虚”之计,选派精兵万人,“诈为入广之兵,道经赣州,遂转而向汀界”,因“贼方悉兵外拒,内地府州具尽致空虚”,清军如能“出汀州小道,横贯其中,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矣”。康熙帝读罢密疏,嘉叹良久,遍示群臣,曰:“此真忠臣也!”即令兵部抄案前方将领施行。但是,此疏传到前方将领手中,福建前线的形势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此疏之策,未及施行,耿精忠已经投降了。
也许当初是出于对陈梦雷身家性命之安全的考虑,怕蜡丸书落入敌手,必招杀身灭门之祸,是以李光地上蜡丸疏未具陈梦雷之名,也未提及陈梦雷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三藩”平定之后,由于李光地上疏破敌之策,虽未施行,而忠心可嘉,赢得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扬,乃下令从优议叙,额外超擢为侍读学士。而陈梦雷,则因“附逆”,论罪当斩,后从宽免死,谪戍沈阳。依照情理,李光地本应按照二人之“约定”,挺身出面,为陈梦雷辨白冤屈,说明真象,但他却背信弃义,贪天之功为已有,“缩颈屏息,噤不出一语”,终未进一言!结果,李高官厚禄,身近纶扉之荣,一生富贵亨通,陈则沦为囚犯,远谪苦寒之地,背井离乡达十五年之久!一荣一辱,遂如天壤之别。人情之浇薄,人心之险恶,官场之虞诈,宁复有此,不禁让后世之人感叹不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已在沈阳经历二度寒暑的陈梦雷,对道貌岸然、卖友求荣的“年兄”李光地已经不抱任何“援手”的希望,他感叹“知人实难,择交匪易”,充分认识到了李“忌共事之分功,肆下石之灭口”阴险面目,乃秉笔写成洋洋洒洒近五千言的《绝交书》,揭示历史事实,揭露李光地的背誓负约,辨白自已蒙受的冤屈,讲述了自已因蒙冤谪边而造成的“老母见背,不能奔丧;老父倚闾,不能归养”等种种人生不幸,痛斥李光地的“指天誓日,厚貌深文,足以动人听信”的伪善和“以怨报德”的卑下人格。通篇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沉痛慷慨,声泪俱下,文采勃发,一泻千里,实千古之奇文!难怪其甫一传入京师,即传诵士林,令“万人叹赏”;“上达九阍”,让康熙“疑团百出”了。陈梦雷后被召入京,重获重用,使其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完成文化史上这一巨大工程,与这封自辩冤屈、道出历史真象的《绝交书》,是有其必然联系的。《古今图书集成》编成之后,康熙皇帝极为赏识,特御书“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一联赐之,说明康熙对陈梦雷《绝交书》中陈述的史实是认可的。陈梦雷晚年自号“松鹤老人”就源自康熙皇帝的这幅“御联”。
《绝交书》后被收入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1955年,著名史家邓之诚重印所著《骨董琐记》,内增《骨董三记》,将其全文引录,并附按语。1984年2月,清史专家王钟翰作《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校订异文,详论陈、李交恶之原委。读者如对陈、李交恶之事感兴趣,或想赏读书信史上这篇千古奇文,请翻阅这些著作。
陈梦雷、李光地俱是热衷仕宦之人,李一生官运亨通,位极人臣;陈则仕途坎坷,晚年又卷入诸皇子的皇位之争,成为皇室内廷争斗的牺牲品,再度遭贬,不过这是后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