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836|回复: 6

张英散文随笔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4 1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棵树

我一直想为那棵树写点什么,这个想法酝酿了很久,我时常想起它,是我太爱怜的缘故吗?我也不清楚,也许为了一点安慰吧,我觉得应该写出来,因为它让我感动了整个冬天!
单位的办公楼后边有一间平房,平房很高、很大,一般是开会时才用,我们叫它多功能厅。多功能厅后面是一大片空地,瓜果蔬菜、花草树木都有,冬天毛竹与冷杉竞翠,春日迎春花率先绽放,那一串串、一簇簇黄花充满生机,然后,榆叶梅、樱花、牡丹、芍药竞相争艳,夏天到时,槐树、紫薇、鸡冠花、蝴蝶兰、美人蕉等等装点着园子,热闹非凡。另外,还开辟一块地方,种些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供大家食用,这些蔬菜不施化肥农药,可谓绿色食品。大家在单位吃完早点后,都喜欢在园中漫步,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花树,笑声花香相互交融,好不遐意!
也许你以为让我感动的是那高大的冷杉,或是绰约的樱花树,亦或是浪漫的榆叶梅?都不是。它是一棵小小的椿树。如果你认为它也生长在园子里,那也错了,它生长在多功能厅的后窗台上,就这么孤单地在角落里默默地生长着。
我想它一定不愿在这里生长,可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是风将它的种子吹到窗台上吗?还是从鸟儿的嘴里丢落的?这就是它的命运,上天安排它在这,是啊,地球是大家的,社会是平等的,哪里一条法律哪里一条制度,规定它就必须生活在高山上?它也很乐观,既来之,则安心之,看来它心胸豁达,因为当我发现它的时候已经长到拇指那么粗了,斜着身子从水沙石与铁窗缝之间钻出来,长着稀疏的几片叶子,是一种土绿色,不鲜亮!可是这个缝隙间又有多少土呢?这点儿土又怎能维持生命呢?
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它也醒来,枝干上慢慢地发芽。春天小雨淅淅沥沥的,春雨贵如油啊!园中的花树们尽情地分享着上天的恩泽!它一定是非常羡慕园中的花树,非常渴望分享这些春雨,而它得到的仅有几滴,那还是借风的光。风起了,吹过来几滴春雨,洒落在它身上;它好孤单!它生长在角落里,得不到肥水,见不到阳光,没有花草相伴,没有蜂蝶眷顾。哦!这个纤纤的生灵儿,就像一个苦命的孩子!
有一阵子,我似乎把它忘了。因为我发现窗台上没有了它的踪影,原来是辛勤的园丁老李用镰刀把它的枝叶砍断了,老李说它长得实在不是地方,哪有树长在窗台上的。幸而窗台高,老李只能砍掉枝叶,把根留下了。在初夏的一天,我偶然又发现了它,依然斜着身子,孤伶地在角落里。好景不长,在仲夏日子,它又被砍断了枝叶,而后它又长出来被砍断。不知是命运和它在开玩笑,还是它在和老李开玩笑,在我的记忆中它一年里竟被砍了三次。它得不到肥水的滋润,得不到阳光的沐浴!还要遭遇人的砍伐,真是不幸啊!
然而,它也十分可敬!它虽然比不上苍松,站在黄山之巅,受到人们的敬仰;也比不上名贵的花草,在园丁的呵护下,鲜艳夺目,但是这棵树太坚强了;虽然得不到人们的欣赏和赞美,但它什么也不怨,什么都不说。所以我猜,它也许真的很快乐。别人不能做到的,它做到了;别人不能克服的,它克服了;别人不能坚持的,它坚持了;别人不能付出的,它付出了;别人不能忍受的,它忍受了,就这么于顽强的生存着。
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树而已。后来,听老人说它在汉代就被刘秀封为“百树之王”了,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的它的故事。椿树不仅长得快,还长得高,什么树也盖不住它,直直挺挺冲上云霄,很气派。椿树是一种受人尊敬的树,《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秋。”因此,它又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人们又把它当作父亲的代称。椿树是一种有用的树,它木质柔和坚韧,福建南部地区用椿树做家具,铺地板。这种树不怕水,在水中越泡越坚硬,是造船的上好材料,也被海边渔民用来在海水中打桩。就连它的枝叶及树皮也能做成中药“香木菌桂”呢,能补人肝肾,健腰膝,外用治痈、疔及肿毒。哦!原来它真得不普通,怪不得能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顽强生存着,原来它有着一股面对坎坷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敬佩呢?
我越来越喜欢它了,我相信明年春天它一定还能发芽放叶,感谢它给了我一道风景,给了我一种力量,让我明白了应该怎样面对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1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淘旧书

大文豪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迷书的我给自己定下一句信条:宁可食无肉,出无车,不可居无书,不可一日无书。读书者爱读书,更爱买书,但不是想要的书都能手到擒来,到书店就能买到,于是,便到旧书店或旧书摊上去淘。书海茫茫,能搜获出一两本心仪已久的好书,并非易事,但我却喜欢垂青于“众里寻它千百度”,孜孜不倦苦淘之。如果发现求之已久或爱之心切的书,便欣喜若狂,自觉幸运之极,没有辜负勤劳。即使无所得,也会增闻益智,启发思路。因此,淘旧书成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癖好。淘旧书不仅在于淘书者囊中羞涩,还因为旧书独具价格。旧书如同放久的酒,饮起来自有新酿难以比拟的醇香与绵长。
  每逢到外地旅游或出差,必先访旧书店,寻觅旧书摊。相比之下,北京的琉璃厂、天津的古籍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在旧书店里淘书是不容易的,因为是专营,店员视旧书为古董,动不动就有文物价值,再有旧书店里的旧书标价,随时无原则地上扬,一介寒士,何敢问津。然而到旧书摊淘书要比旧书店里容易得多,也很有乐趣,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旧书摊卖书者多为老翁,大多数人不了解旧书的真正价值,与之交谈,发现这些人并没有摆脱卖青菜小贩的思维。他们从废品收购站成斤批来,本着不赔本的原则,见利就让,给钱就卖,他们并不细致地研究这些旧书中哪些最具有价值,而对民国时期的书更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这些书摊上花几元钱就能买到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适、周作人等大家的文集。就拿鲁迅的单行本来说,装帧简单、分量单薄、纸色干黄。但每当我摩挲展读这些文集,便使我想到现在优秀的一代,追寻先生的足迹,不时听到他们为底层民众、为民族强盛奔走呼号的声音,见到他们警醒的慧目和反对污浊愤怒投枪的身影。这套普通包装的大师的文集,不仅附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且折射出一代人的心灵的历程,无疑值得我细心地呵护。
  对淘书者而言,学力与眼力是要过硬的,须慢慢修技积累。而缘份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且稍纵即逝,苦心等待无益于守株待兔,刻意去淘却杳无音信,很是无奈。
  淘得之书的佳入佳境与心灵的日臻完善是相辅相成的。所淘之书拥塞、压迫、填满着我的书房,日渐狭小局促,而我的知识和智慧却丰满成熟,我的思想认识逐渐升华,在我心灵成长的最珍贵的时光里,书是赐予我最珍贵、最无价的知识的源泉。
  淘旧书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而对这些“老朋友”们,仿佛找回了心中那片正被沙漠化的绿洲。淘旧书,一部分为了求知,一部分为了圆梦。有时淘书的过程比淘的结果更值得珍视。逛旧书店遛旧书摊,遇到一本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书,即便不买,也能忆起读这册书的心情和当时的氛围。不管当时怅然与否,都已成为过去,都凝结成生命的组成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1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文明的碎片”

近年来,在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等许多古玩市场里都能看到卖瓷片的摊位,而且买瓷片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台湾、日本等地的收藏家更是偏爱于此。
如今,收藏界称瓷片为“文明的碎片”,这足以看出瓷片的收藏魅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碎片”也许是源于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明的碎片》。作者以深刻的笔触再现历史事件,无不令人感受到一种苦涩的回味。这些瓷片又何尝不令我们回味呢?
面对瓷片,我们会产生丰富而奇妙的联想,任你的智慧随意驰骋于艺术的殿堂;面对瓷片,虽然残缺不全,形状各异,但是同样如一部陶瓷史,书写着两千年的风雨沧桑;面对瓷片,那古朴而艳丽的纹饰,你同样会惊叹我国古代匠师在这小块天地所展示出的智慧和才能,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使中国青花瓷出现的历史提前到了九世纪前后。因此,别小看这“文明的碎片”,同样具有经济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初学者,可经过收藏瓷片而少走弯路;资深者,可以开阔视野。笔者收藏瓷片,是在行家的指点下开始的。刚入门时,虽然看了许多有关陶瓷鉴定的书籍,但理论与实践是有差距的,当时买了许多赝品。后来,一位老收藏家告诫我说,你若收藏陶瓷,最好先收集瓷片,可“观一斑而知全豹”。一般瓷片没有假的,老瓷片的边上有土浸,用手扭、水洗均不能除掉,造假很难。再者说瓷片几十元一块,造假又很费事,又不一定能卖出去。若是到建筑工地去淘,就更有把握了。目前,由于瓷片货真价低、易收集、内涵丰富而越来越受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了。
其实,收藏碎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的侯惠琛先生认为,找完整的陶瓷越来越难,找瓷片却相对容易些。而收藏瓷片也就是收藏一部完整的陶瓷史。从研究角度讲,正是靠碎片才发现元代就有了彩瓷,而过去认为元代是没有彩瓷的,可见对瓷片的研究是不能忽视的。
我特别喜欢收藏青花瓷片。青花瓷片的收藏不仅要看其年代、工艺等方面所保存的历史信息,更多的要关注其绘画方面的艺术欣赏价值,因而在捡藏时要注意挑选有完整画意的瓷片。青花瓷在绘画上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其表现技法或精致,或洒脱,或工笔,或写意,反映了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不同审美情趣。而其中明末清初时期民窑青花的装饰,完全突破了以往的规范化的束缚,大胆吸收了当时陈老莲、八大山人等的画风,逸笔草草,随意挥洒,而仍能达到形神兼备、率意天真的艺术效果。这些当时窑工们的不经意之作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加之其吉祥高雅的绘画寓意,与我们现代文人雅士的某些喜好不谋而合,深受人们的喜爱。
瓷片的收藏很方便。俗话说“心诚则灵”。收藏瓷片的门路很广,你只要处处留心,长年积累,瓷片会越积越多的。如今很多古玩市场已辟有瓷片摊位,随意你去挑选。再有你可以去建筑工地上去捡,笔者就与建筑工人联系,告诉他们只要发现瓷片就留下,几年来收获匪浅。记得一位开照相馆的朋友家里盖楼,挖地基时挖出许多瓷片。因我经常在他那里拍些瓷器的照片,知道我爱收藏瓷器,便打电话与我联系,我迅速赶往工地。看到这些碎片,既悲又喜,悲是完整瓷器被破坏,喜是有幸能将碎片收集,免做垃圾处理,细一看,里面还不乏精品。
收藏瓷片的乐趣很多,学问也不少。如瓷片捡到后,先将它在清水中洗净,擦干后,破碎的用“502”粘合剂粘接,然后编号、分类、登记入册。注册收集的时间、地点、生产年代,主要标记和特征等等。瓷片分类的方法,可以年代分,一部分以年款、吉语款、佳句款、堂名、斋名、人名等分;一部分以瓷画种类分,可分为素瓷和彩瓷,素瓷可为分青瓷、白瓷、卵白瓷等;彩瓷可分为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这样便于鉴赏,分类后编写瓷片目录,妥善保管,随时鉴赏。在我的眼里,这些瓷片不再是简单的物象。他们赋予了看似平常的物品更丰富的内涵,同时,藏品的本身也带给我无比美妙的心理感受。每一片瓷片,都是一个时期历史的记载,当你静静地欣赏,细心揣摩研究,一份恬淡的心情带入到这无声的世界里,会令你会思绪万千,其乐无穷。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不仅收藏的是一件藏品,同时你也收藏了一个故事或者说一段经历。当你对藏品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了这件或这类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你便拥有了别人不可能拥有的精神财富。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1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 年 大 寺



中国佛教建筑有着丰富和多彩的形式,佛寺殿堂在材料选用、结构发展、平面处理和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许多自己的特点,曾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中别具一格。宝坻的广济寺体现了中国辽代的审美时尚,其建筑风格曾经引起世界建筑学术界的震惊。
广济寺俗称西大寺,据史料记载,建于太平五年(1025年),毁于1947年,曾坐落在宝坻老城区,虽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被毁掉,但一提起它,城里的老人们还是耳熟能详,随手便能指出它的具体方位,它早已扎根人们的心中,它曾是宝坻普通民众精神的皈依点。广济寺曾是宝坻的骄傲,是天津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在美学、宗教、历史、建筑工程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难怪20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建筑学专家慕名前来参观访问,他对未能领略这个国宝级建筑的风采而遗憾不止……



也许广济寺过于久远,过于深刻的缘故吧,它在我心中始终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如同一个千年未解的迷面。多年前,我也曾在县文化馆文物展室领略了广济寺的模型,就单看这模型就会让人惊叹不已,那恢宏的气势、那传神的架构,你便会联想并折服于古代工匠艺人的精工巧夺。今年冬天,听说重建的广济寺已经完成框架,我便在一夕阳西下的冬日去膜拜它,一种莫名的文化情结在纠缠着我的感情,使心中萦绕的负荷越来越重,因为我知道广济寺不是一座普通的寺,它是辽代最典型的佛教寺庙建筑,它曾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那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曾经牵扯着一位中国建筑学大师的情丝!



广济寺因梁思成而闻名于世,梁思成又因广济寺而成就其建筑学术地位,从而轰动世界建筑学术界。据史料记载,在辽代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云游高僧弘演法师靠多方筹化、募捐、借贷,由弟子道广、义弘两位法师,历时数十载才建成。这么雄伟的建筑,这么庞大的工程,你能不为他们那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而折服吗,有谁又想到他们费了多少心机,花了多少功夫,请了多少高人?广济寺在宝坻这块土地上静静地伫立了近千年,九百多个春秋啊,在历史的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在它生命的个体中是何等的重要。广济寺没有白等,在它没有消逝前终于迎来了识珠的慧眼!梁思成悄悄地走来。梁思成在考察天津蓟县独乐寺时,偶然听到一伴老家在宝坻的老师说,宝坻也有一个辽代佛教建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梁思成再也坐不住了。我不禁怀想1932年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那个6月又是个怎样的天气,也许烈日炎炎亦或是暴雨倾盆的夏日?但无论如何是阻挡不住梁思成先生那份虔诚的心,那急促的步履。当这位闻名世界的建筑学大师风尘仆仆地一脚踏上人杰地灵的宝坻时,我想他的心就不再平静;当他伫立寺前,顾不得掸掉一路风尘,凝望着每一面墙、每一块瓦、每一扇门窗,他一定是欣慰地笑了;他一定是忘记了旅途的劳累,以抑制不住狂喜的心情走进寺中的,广济寺的全木结构让他震惊,他细心地揣摩着每一根斗、每一个拱、每一架构,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情怀。难怪他在《梁思成文集》中这样盛赞着广济寺,“内部梁枋,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为后世所罕见。”在梁思成的眼中,大殿的最善最美处为殿内外的斗拱和梁架,每块木头皆含有结构的机能,梁架的内部结构一目了然,极有艺术价值。让梁思成惊叹的还有元代全国闻名的雕塑大师刘元的作品,寺内的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和胁待诸天神像,都是出自刘元之手,神情动止,宛如生人,清人高士奇也不无感慨其“真称绝艺”,堪称国之瑰宝。梁思成无不感叹相识广济寺是给了他莫大的幸福。之后,梁思成先生写出震惊世界建筑学界的《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广济寺让梁思成先生在天津古代建筑学术之旅奠定了其一生的学术发展方向,他的著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不仅为我国建筑界留一下份宝贵的遗产,更为我们中国人赢得了声誉!梁思成先生是幸运的!



中国的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时间已经打磨掉了很多东西,又有哪一个遗迹能够长久地保存呢?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密处。广济寺是不幸的,也依然没有逃脱被毁灭的命运。据史料载,1947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途经宝坻,当时县民主政府为修筑蓟运河白龙港桥以使大军顺利过境,竟出动民工拆毁广济寺,取木为桥,这个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千年大寺就这样化为无形。事后受到河北省委的严厉批评,当时的县长专文检讨“毁寺伤古,为千古憾事。”是哪,不就是一座桥吗?哪里找不到木头,偏偏要毁坏这个国宝级的建筑,文物岂能再生。梁思成先生始终牵挂着广济寺,五十年代他想旧地重游,但得知自己曾经堪察过的广济寺被拆除,痛惜不止,他无奈的慨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从另一层面上讲,广济寺的每块木头充满了非凡的意义,曾经沧海难为水,广济寺秉承了
“慈悲为怀,普渡重生”的佛家理念,为了解放事业,为了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在危机时刻,关键时期,广济寺洒脱地将全身的每块木头奉献出去以成桥,这无尚崇高的境界不也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吗?



是啊,文物的消逝不足惧,重要的是我们的信念不能丢掉,我们的精神不可失啊!重建广济寺是宝坻人民的福气和造化。广济寺的建筑工地外围筑起了围墙,虽然不能一睹全貌,但我仍可通过大门的缝隙略观一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我原以为这次重建也和原来一样建筑风格,“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当我看到大殿的柱子用水泥浇铸而成时,不免让我有些失望,再也找不到那精美绝伦的工艺了,在当今钢筋混凝土的时代,我们难以再见到辽代广济寺这样的建筑艺术品,因为那是九百年前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不过失望归失望,但必竟仿照了原貌,有了原来的影子,这个影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当今政府让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半个多世纪来,宝坻很久很久没有晨钟暮鼓的声音了,愿那祥和与和谐之音早日来为我们祈祷祝福吧!
发表于 2007-11-8 14: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广济寺的文人真不少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8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这些都跟领导的文化素质有关。有些领导根本不懂历史。没有历史观的人,能做领导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8 2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9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