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49
UID21726
注册时间2007-5-25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5 10: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房改,为拉动内需而启动
“买房后要花钱装修,要买家具家电,这又带动很多行业,既从投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从消费角度拉动经济增长”
黄海平收拾好行囊,准备奔赴厦门特区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了一份国务院令。“我那时并不知道这些事情,房子对我来说只能是梦,除了梦还是梦。”他毕业后的那个单位曾给他提供了单身宿舍,“老同志都分有房子,都不大,四五十平方米的居多。”
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性文件的国发[1998]23号文件,以“取消福利分房而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已经讨论了多年,并在天津等城市先期试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了。那年,香港的楼价正一落千丈,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在很多学者看来,启动在风口浪尖之际的房改,实际上是朱镕基领导下的政府实施“积极拉动内需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中国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的局面。“加快住房建设,促进住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被明确为房改的指导思想。
“在1998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中央领导说,要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第一位的,如果不大量地投入,不大量地投资,国家GDP7%、8%的目标,就实现不了”,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参与了1998年整个房改政策的制定过程,“住宅建设的产业链很长,涉及到几十个行业,建材、化工、钢铁等,都要拉动增长。”启动房改的最初动机就是要使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在那时,目标清楚。
“买房以后,要花很多钱装修,要买家具、买家电,这又带动了很多行业,前期后期都带来这样一个产业链效果,既是可以从投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从消费角度拉动经济增长,是双重拉动的。”顾云昌乐观于最初的设想,可是,如果个人买不起房子,拉动内需就将是“镜中花”。
很多人还没有从单位出钱建房、买房的思维中转过神来。“都等着分房呢,我们在中部一个城市开发的第一个小区卖了5年,才勉强卖完。”中房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的国有地产公司,吴先生曾多年供职,“很多人不习惯,再一个是谁有那么多钱啊。”
正是基于让多数人买得起房的考虑,1999年2月,一条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了,提前消费、贷款买房、按揭等陆续登陆中国内地。这个意见造就了多年后的成千上百万的“房奴”。
数年后,在厦门靠经营广告小赚了一些钱的黄海平,决定买下第一套房子。“好像要在那里过一辈子似的。”一家银行很快为他提供了贷款,“我找朋友的公司盖章开了收入证明,很简单。”他的户口留在了中原省城,“他们似乎并不关心户口在哪里。”
黄海平买的第一套房子面积是140多平方米。而在1997年房改全面启动之前,建设部等多部委曾对日本、欧美等8个发达国家的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进行了专项调研,提出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40平方米之间为宜,并依据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了户均90-120平方米的标准。
人们逐渐从福利分房的习惯里走了出来,买商品房不再是稀奇的事。就在黄海平买房后的第二年,房价开始进入了“狂飙”猛涨时代。
8月24日,全国住房工作会议低调召开。这次会议让人联想起1998年6月,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福利分房制度被终结,市场化的住房体制得以确定。
如此算来,商品房时代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
5年后,黄海平在北京郊区买入一套近200平方米的大宅。(今年7月北京50个商品住宅开盘均价为12156元/平方米)
5年前,黄海平在厦门买了房,价格为4000元/平方米
10年前,黄海平想在中原某城市买房,当时价格为800元/平方米
“造城”运动下,房价大跃进
月薪5000多元,根本无力买到五环以内的房子
年轻的黄海平迁入厦门的新居时,60岁的刘容成搬出了从出生一直居住的四合院。他拿着领到的补偿款,在北京四周奔波了数月,于2002年底,在通州区一个叫新华联家园的小区,买下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考虑到退休了,住在郊区,空气好。”刘容成打算在通州一直住下去了,他在此买房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便宜的房价,“才2400元一平方米,城里的三环边的都是6000多元了。”
2006年,老刘不得不再次搬家。“儿子要结婚,新华联的房子要给他做新房。”他本指望儿子工作后能赚钱自己在城里买上房子,可是,月薪5000多元的儿子根本无力买到五环以内的房子,“五环内没有低于10000元的房子了,他买不起。”就连刘容成住的新华联,也涨到了近8000元。
“儿子终于买到了便宜的房子,5000多元一平方米,还是按揭的。”儿子买下的是一套远在河北境内的房子,与刘容成做了交换,老刘搬家到河北一个小镇上。“周围邻居都是从北京城里搬来的,倒不陌生。”刘容成搬到的燕郊小镇,距离北京四环30公里,隶属河北廊坊,数年来,移居而来的北京城里人和在北京上班的年轻人,已达20万之多。
潘石屹在北京城里有一套豪华的公寓,他更喜欢在北京城外的八达岭山脚下晒太阳,在多个房产项目上的成功,操着西北口音普通话的老潘才有财力集纳多国建筑设计师的智慧,建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别墅群,并使那里成为京城名流云集之地。
在刘容成从城里搬到郊区,又从郊区搬到外省的几年中,北京房价以每年超过10%的幅度上涨着,2006年底,北京商品房的销售均价已经上涨到8792元/平方米。而在2007年上半年,这一纪录再次被打破,北京五环内万元以下房子绝迹。
高房价之下,买房成了难题,安居无从谈起。“住房保障体系的亏欠,使大量本该在保障体系内解决居住问题的居民,进入商品房市场解决居住问题,从而导致了刚性需求始终不能得到分流。”参与了房改制度设计的乌日图说,于是,中国各大城市进入了两轮大规模调控,但房价却是越调控越上涨。
2004年春节过后,正值宏观调控降温房价之时,老潘作文《2004年北京房地产将要发生的事情》,预言“房价会涨”,此后又多次重申这一观点。后来,有媒体报道说,老潘为此遭建设部“不点名”批评。但是,房价真的像小个子光头男人说的那样,一发不可收地涨了起来。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透露一组数字:2001-2003年的3年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为9100亿元。而1998-2003年5年间,全国发行的国债也不过9300亿元。土地出让金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巨大收益由此可见一斑。
“房改十年,房价涨了若干倍,好像早年买了房子的赚了,现在没买房的买不起了”,那位退休的建设部门官员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包括地方政府,想压低房价变得很难,这正是越调控价格越高的根本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