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
注册时间2005-8-20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普通的世象?? 深遂的哲理
-----兼谈生命的快乐
永盛
拜读过枯木先生《生命的断想》(见《秦柳》2007年第二期)后,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既为枯木先生那卓尔不凡的才思与文笔所感染,也为他那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思索的精神所打动,更为他在纷繁的世景中透过简单孤立的世象而向人们传递出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所深深折服。实在说,赏读如此行云流水般酣畅又如此极富哲理而惜字如金的凝炼佳作,真的如同饱食了一顿精致绝伦的美味大餐,不仅娱乐了身心,升华了思想,也勾起了我的许多思绪,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在这篇短文中,枯木先生以其坦荡的情怀,用他那饱含智慧的妙笔,把自身所思、所感、所悟无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活着和快乐深刻揭示了等待与希望的内在丰富内涵,活着是为了快乐,快乐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并深情地昭示人们一定要珍爱生命、有健康的追求。这是多么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难怪普里埃耶城遭围攻时,毕阿斯却只身赤手空拳,面对纷纷带上最贵重财产奔逃居民们的不解,说出了因为“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上”这样的经典。是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吗?还有什么比享受生命的快乐更幸福的吗?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并未理解或认识这一真谛,还在为诸多琐碎的事情所烦、所困、所累,在困惑与不解中苦苦挣扎,有的甚至在怨天尤人中自暴自弃。这一切又源起于什么?我想,其中固然有社会复杂多变因素带来的冲击,但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自身精神家园的缺失,导致对健康追求的不执着、不彻底、不恒久。
世界是物质的,这当然没错,但也是精神的。说到底,世界是人的世界。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与人的自然性相区别。社会又是复杂的,各种世景绚烂纷繁,正所谓花花世界无奇不有、无所不存。所以,生活在这样世界和社会里的人,也就有了花样表现,不一而语,也不足为怪。但在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同时,精神的支柱作用是否发挥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常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里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奋进的力量。片面强调或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世界的修炼,不能经常地给自己的精神家园松土、浇水、施肥、剪枝,势必会在纷繁的世象面前失去自我,而步入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的境地,因为精神的缺氧必然造成思维上的迟顿与滞障的。所以,快乐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娱悦,而且快乐要通过艰苦的历炼才能感悟和体验到。
诚然,人人都需要快乐,人人都享有快乐的权利,快乐原本就应该是生活的主旋律。不可否定,不同的人对快乐的体悟和表现也是多样的。但不管什么人,要享有快乐都要以生命存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快乐也就失去了承接的载体。所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切切需要把握住的。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的生命谁不珍爱?然而事实上一些人又是怎样“珍爱”的呢?那些被法律处以极刑的人,尽管在临终前也还幻想能有生的一线希望,但那时又有何益?那些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在发出渴望自由的感叹时,又何曾想过当如何把握生命?那些以极端的方式轻易结束生命的人,又可曾认识到生命的有去无回?那些无所用心、饱食终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又有谁真正深思过生命存在的价值?那些昏昏噩噩、不思进取、沉浸于纸醉金迷中的人,又哪里体现出了对生命的珍爱?尽管,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无不是在轻视、作贱、糟蹋、浪费生命。生命是个没有归途的单程路。年岁大了生命走向终结是一种自然规律,但又有多少人的生命,是结束于疾病的折磨和意外事故中呀!当生命在瞬间消逝的时候,人们往往发出生命是如此脆弱的感叹。但此时,除去惋惜、感叹、怀念,还能做些什么?去的永远就去了,作为普通人又有多少精神可以达到永恒?枯木先生之所以发出热爱生命的呼唤意义也正在于此吧。
怎样才叫珍爱和尊重自己的生命?我觉得珍惜当下才是最为重要的。珍惜当下首先是要珍惜自己的健康,因为唯有健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在有限中得到延长,才能使快乐如泉水般源源涌流。赫拉克利特曾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由此可见,生命是因为健康而快乐的,有了健康,才会拥有和享有生命的快乐,并使生命在健康、快乐中变得更加充满阳光。现代人的不开心,其中有许多不乏是由于亚健康引起的。健康又分为体格健康和身心健康。体格的健康既是珍爱生命的表现,也是实现和拥有快乐的要件。不管有多少财富与物质,既然是人所创造的,就当为人提高生活质量所享用。但人的主体是生命,生命的质量在健康,所以有人把健康比作是“1”,其它都是后面的“0”,就是说没有这个“1”引领,后面即使有再多的“0”也还是“0”,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常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仅强调了健康对于干好工作的重要性,其实也指出了健康对于快乐的重要性。因为干好工作不正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追求吗?这个追求的过程不正是体悟快乐的过程吗?即使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也会有失意、坎坷和痛苦,但在经历过痛、品尝过伤、体会过坎坷之后,走向成功、走向成熟,不正是一种更加充实的、更高境界的快乐吗?哪怕没有成功,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但拥有了这样一种经历和过程,拥有了这份未因放弃而使青春有愧的坦然,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当然,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作支撑,所有这些,恐怕都难有实现的可能。
体格要健康,身心更要健康,徒有健康的体魄而无健康的身心,永远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身心的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底蕴。它是存乎于心、外化于形的东西,是知与行的统一,要靠长期的修炼方可得来。这就内在的要求着人们把修身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来建设。
修身是健康的需要,也是快乐的需要。一些人之所以恨人有笑人无,总想把一切好处和利益收归于自己门下,之所以总认为自己优秀,别人处处都不如自己;之所以感觉事事都不如意,看哪儿哪儿黑,瞅哪儿哪儿暗,陷入偏激和狂执之中;之所以整天牢骚满腹、怪话连篇而不思进取,之所以故作深沉,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深入交往,而显得神秘兮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态不平和。心态不平和就不能正确地待人处事,也不容易获得别人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帮助,难免陷入更加恶劣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这样的人快乐不起来,难道还会有真正的健康吗?究其原因,还是修养不够。修养不够就难以辩证客观地识已、识人、识事,也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看到希望、寻得快乐。所以,有了健康的体魄与身心,才会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迈,才会有不舍昼夜勇于追求的激情与动力,也才会有无尽的快乐享用。
枯木先生讲生命如歌、生命如诗,所揭示的不就是健康与快乐并存相长的一种境界吗?追求这种境界是积极的,但达到这种境界不是刻意的。
既然生命是一种常态,是一个过程,那么快乐也应是一个过程。结果尽管很重要,但过程应该说更重要。结果好了我们自然会快乐,但做事情的过程,亦即追求的过程,其中的各种体验无不是丰富生命的有机组成,它能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富有光彩。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如果刻意企望和奢求生命的结果无非是一堆灰烬。快乐是活跃在生命的常态与过程之中的,它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生命的整个过程,需要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把握。刻意追求快乐的结果徒劳无益,还极容易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不仅获取不了快乐,反而会陷入更大的困惑与迷茫之中,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正如吸食毒品的瘾君子,最终往往要落入痛苦的泥渊而不能自拔。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快乐的过程就是正确把握生活的过程,就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努力的过程,就是要用内在的意志弘扬善、摒弃丑、修正恶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近的、挣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人,会经历不同的事,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迷惑、不解、伤感、甚至痛苦,但所不同的是,这时的迷惑、不解、伤感甚至痛苦,已是在向快乐层面发展了,借白岩松的一句话就是:痛并快乐着!
其实快乐是无处不在的,重要的是一种发现、一种感悟、一种善待。艺术大师罗素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快乐又何曾不是如此呢?发现在于眼光,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在于内在的素养。在一张涂满黑色的纸上,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你是只看到了一张黑纸,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洞,还是透过小洞看到了一片光明呢?这就取决于你的眼光和心态了。有道是机遇总偏爱于那些头脑有准备的人。因为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如果一味守株待兔般的等待快乐的到来,是不可能发现、捕捉和获得快乐的。
枯木先生透过普通的世象,发现并揭示了生命与快乐的内在真谛,还及时地无私地向世人传递过来,不能不说这是其长期加强修养的结果、热爱生活的体现、博大胸襟的又一次彰显!
生活是多么丰富而美好,值得我们审美、欣赏以及被感动的东西确实很多。美好的生活是需要更多快乐的,快乐也是需要与人分享的。诚如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是半个痛苦,一个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是两个快乐一样,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快乐当成一种习惯,以自信的微笑直面人生,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善待每一天。
愿每个人都做个快乐的使者,每一天都快乐并快乐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