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3
UID3295
注册时间2005-10-21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我的老家在千年古镇宝坻,那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洼地区,由于特殊的土质、优选的品种,种出的玉米,杆儿高个儿大.玉米棒子长在地里,挺拔高大,有着一种男子汉的伟岸田野的风度,\"棒子\"之意大概就在于此吧;而\"玉米\"之称,则有女性之气,大概他们也分男女之缘故.张艺谋、莫言让高粱们出尽了风头,我却不以为然,那多少年来玉米地里的经久不衰故事谁又能讲得完呢?你听,一阵阵轻风过后,亭亭玉立的玉米便有了\"沙沙\"的绵绵细语,叶子们相互摩擦、棒子们微微晃动,仿佛在倾诉着他(她)们的无限的爱恋与缠绵,那是一种多么令人消魂和神往的意境啊……
秋收到了,新玉米下来了,农家们都把它们视若瑰宝,有的煮玉米、有的蒸窝头、有的去熬粥,争相去品味那头茬玉米的清香.按照习惯,大多数农家还是喜欢喝粥的,因为家乡做的粥是很有讲究的,我统计大概有\"十大\"要领:一是要选优质玉米粒;二是要反复三遍脱其皮;三是要把大核均匀粉碎;四是要筛去面儿留下渣儿;五是要用下锅(即沸水)搅拌;六是要在水中适当加碱;七是火候大小适中、避免沸锅;八是最好用铁锅熬,确保原味;九是时间要足,不少于十五分钟以上;十是趁热嘘喝、一气呵成.这样熬出的棒子粥,如同锅面上涂抹了一层厚厚的黄油,金灿灿的,打开锅热气腾腾,喝到嘴里甘甜可口、余味无穷……
特别是在那比较困难的年代,一般农家还是吃得起几顿这样水平的粥.寒冬腊月,女人们熬好了粥,给大家盛上,然后坐在炕沿上慢慢地品喝,眼睛却不停地盯着男人们手中的碗,其他大人小孩一人捧着一个大碗,有的端坐炕头、有的站在地上、有的蹲在板凳上,一碗接着一碗\"呼啦啦\"地喝,只喝得一个个脸红肚圆、精神焕发、热汗腾腾、两眼放光,嘿!那滋味,真是绝佳的享受啊……这对我们现在衣食无忧的人们来说大概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终年喝粥的人家,日子毕竟难挨,在六七十年代,那就是贫困人家的标志性特征.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高潮迭起的年代,农家的稀粥也跟着走了样儿,更别说那\"十大\"要领了.记得邻居家有个儿子和我们几个伙伴\"淘鱼\"累吐了血,家里又断了顿.七十多岁的奶奶悄悄到生产队的地里揣了两棵青玉米回来,没想到给民兵截住了,在老太太胸前挂着两玉米满处游街,关在大队部用高音喇叭进行自我批判.一辈子安分守己的老太太哪里丢得起这个人,一时想不开就跳了河……有一年,\"大队\"为了迎接七名新知青到村里扎根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队里煮了一大锅\"棒子粥\"作为见面礼.知青们望着热气冲天的大锅和一只只大海碗,个个面面相觑、不得要领,在一位女生产队长的示范下,大家才勉勉强强的完成了任务.有个带眼镜的知青饭后说了句\"顺口溜\":\"进了宝坻门儿、稀粥一大盆儿,盆里看见底儿、底里照着人儿.\"被人告到公社,公社反映到县里,给这个\"倒霉蛋\"戴了个\"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帽子,从此,陪同\"地、富、反、坏、右\"接受群众批判、监督、改造.之后,听说他回城最晚也是干得最好,回城后,帮村里建起了\"五金厂\",给当年批斗他的老乡们干了许多好事.
我对棒子粥,不但不以为苦,甚至引以为乐.在饥饿和青黄不接的儿提时代,都是那稀黄的棒子粥放上干菜叶、蚂蚁菜等帮我们度过难关,从没影响过我们兄弟几人长出一副强壮的体魄.如今我离开家乡已有多年,山珍海味早已不再稀奇,但是对棒子面的那份情结却依然那么浓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