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碗水里造漩涡 杂 感 早晨,躺在床上的我感受到柔和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洋洋洒洒地照在我的床上,我伸了伸懒腰,离开了温暖的被窝,好久没有感受这么好的阳光了。错过了未免太可惜,在阳光温暖的呵护下.给自己一份难得的宁静,将思绪涂满昨日的书页,静静地煽动心灵的门扉。不会有人打扰。 看看楼下三五个走过的小学生都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手拉手地去上学,我忽然有种莫名的失落,我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的童年。儿时的朋友,故乡的大海、山影,灿烂的晚霞,悲壮的喇叭,我们如今是疏远了么?为何我再也感觉不到你们了?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当我还在眷恋童年时.还沉迷于少年的无忧无虑时,却发现自己离童年很远了,往事都淹没在时间的流水里,唯有生命的帆随波逐浪。无法停驻。 记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总是沉迷于过去时,说明那个人已经老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或许我的心已经在慢慢变老呢?以前。我总是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友情是可以经久不衰。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任何的退化的。现在想想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多么的可笑,那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任何事都有可能被时间冲淡。 还记得公共汽车上的那次偶遇。让我们两个以前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陷入了尴尬的局面,除了刚见面的一个微笑外,竞无言以对。不知道为什么,再面对她时,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了。我知道我和她之间已经多了一层无形的障碍,一层最难冲破心灵的障碍,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是时间吗。还是我们自己也在改变?多少次想打破那种尴尬。可到嘴边的话题硬是给咽了回去.或许有些事情真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吧。又或是我们之间的友谊太脆弱了,经不住岁月的蹉跎……汽车到站了,我挥一挥手对她说声“拜拜”, 真的祝愿她能一切安好! 年华似水,匆匆而过,不管你是否在千里之外,无论你是否珍惜过,它总是从你的身边擦过,从你的脸上滑过,从你的手里流过,那样的无声无息。那样的不留痕迹,如雁过无痕,风过无际。 请看这篇习作, 大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请大家注意习作中作为例证的那几句话,是否可以以此扩写成一篇记叙文,题目为“车厢邂逅”? 2.如果大家同意的话,想想看,采用哪一种文学样式好?(微型小说好。因为它篇幅短、立意深,以小见大,有情节,用“事情”说话,不用评论。) 3.主题的提炼。原习作的主题较消极。我们是否变“静止”为“发展”,变消极为积极,大家讨论一下,提炼出怎样一个主题为好?(最后提炼出:友情不是不变的,它可能遭受挫折,但随着时间的考验。友情在各自的心中会再度得到美好的展示和发展 升格后的小小说《车厢邂逅》: 车厢邂逅 我挤上了公共汽车。当然,要舒舒服服地坐着是不可能的了,我只好再往里挤,站在快要饱和的车厢里,任它颠簸。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身影,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在不远处,大概和我只相隔三四个人的距离。她不是丽吗? 她也看见了我,只是向我微微一笑。我本想马上挤过去,接近她,同她来个零距离接触。但是.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我那双已经挪动的脚又“固步自封”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还她同样微微一笑。 车上的人渐渐地少了,我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可是话不多,先是相互寒暄了几句,接下去是相互打听了对方的近况,然后是沉默,除了汽车发出的声响,别无他哉! 我打了个寒颤,就这样,接下来我和她都没说一句话,陷入了难堪的境地。 我在等她的话。她呢?就是不说。难道她也在等我说话不成?天晓得。汽车的奏鸣有点单调而沉闷.它沉重地替我拉开了三年前的一幕. 那时候,丽是我们班的活跃分子,和我同桌.我俩又都是住校的,嘿,吃在一起,学在一起,睡在一起。在毕业联欢会上,我俩拍了一张合影。照片背面上写着我们的誓言:一年一会,不见不散。 可是眼前此景,令我惆怅……忽然,我转而一想.为什么我不先开个口呢?是啊,我快要到站了。我大声说:“丽,今晚,我们在文化公园聚聚,不见不散!…‘好,我正想约你呢,照你说的办,不见不散!” 能力阐释 1.以小见大,以微见著。 要真正写好小小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在生活的海洋中选取一滴水,并从“这滴水”中反映出整个海洋,这不仅需要很强的选择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需要挖掘提炼的能力和准确立意的能力。王蒙认为:“小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个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如果有独特的立意,言他人之未言,这就是成功。 小小说容量虽小,但并不意味着肤浅单薄。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蕴含深刻的哲理,进发出绚丽的火花。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和平常的现象反映出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2.构思以巧取胜。 写小小说,精巧,是构思和艺术手段运用方面的追求。构思之巧,就是能充分利用偶然。要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里的“机缘”集中起来,把情节导向预定的方向,或者构成冲突的情势,适时地掀起波澜。 3.人物描写要细化。 文学是人学,小小说要写人。有的小小说不像小说,而像寓言、故事,关键在于没有写人。写小小说,要把观察、体验、分析表现人物作为中心,不可就事论事,让事件淹没人物。写人不宜过多,不能对人物作冗长的静止的描写。由于小小说多撷取生活片段,宜于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段的某一侧面,使其如浮雕般突出,不宜铺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对人物性格要多“横写”,少“纵写”。 要注意抓两点,一要写人物的闪光点,就是容易感人的那一点。这个闪光点必须是人物全部生活和特征的有力说明,必须是能树起人物形象的典型生活侧面。二要写典型细节。典型细节能准确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小结:写小小说(微型小说)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 (1)采用横切法。这是微型小说的常见写法,即截取人物在较短时间内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并以此为范围设计人物冲突和情节。 (2)重在细节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和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 (3)情节的安排运用“尺水兴波法”。文章结构以起伏变化、摇曳多姿为贵。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说过:“文贵参差。天生之物,无一无偶,而无一齐者。故虽排比之文,亦以随势曲注为佳。”强调文章结构的曲折变化,情节的错落起伏,而避免平铺直叙,整齐划一。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微型小说的创作。它有一个专门的形象化的说法,叫作“尺水兴波”法,又叫“尺水兴澜”法。 (4)“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这本来是戏剧创作理论之一,意思是不能让观众想到情节的发展和结局。清代孔尚任说:“排场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凡局面可以拟者,即厌套也。”这种理论用于小说创作上就叫作“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起手贵突兀,开头要突然、造成悬念。而其中又蓄满情思。 (6)结句当如撞钟。语出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7)写小小说最关键的就是构思,构思的关键在于结尾。结尾处的巧妙设计可使故事发生陡转,给人一种“意外”。 作家眼中的小小说 1.小小说以故事见长,但又不是故事。区别在于文本和文字的审美,珍珠虽小亦是珍宝。 2.小小说的特征是灵巧和精练,忌讳的是轻巧和浅显。巧合和意外是常用手段,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结尾常是小小说的眼 3.最肤浅的小小说是只有情节,在最深刻的小小说中,情节却是装在门上的眼 4.小小说来自生活的核心与深层,是纷纭的生活在一点点上的爆发,它来自一个深刻的发现,一种非凡的悟性和艺术上的独出心裁 5.小小说最难写,它不是短小说,它是一种多一个也不行的小说,就像一只老鼠不是一头牛的蹄子,它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 学子心声: 我读的记叙文大都是小小说。起初把它当作苦海中的暂得偷乐,后来发现字数与作文字数差不多,于是作文就尝试着写小小说。当然开始是搜肠刮肚找故事,后来,书看多了看那合订本,书摊上的,盗版的,挺便宜的,两指厚的看了三五本,或者说记了三五本,千儿八百篇精品小小说也就下肚了,这样就能写遍话题无敌手。加上我锻造出的有自己风格的语言,老师就喜欢给高分,不要都不行啊。--------江苏05高考语文129分 强化训练 1.撷取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构思一篇千字小说,要求反映当前应试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压抑和束缚。 2.对当前社会的不正之风进行审视,以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的某一事件为内核,进行适当虚构。写一篇小小说,要求有新意,重构思,注重语言方面的特色。 3.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修改《停电了》:第一,精雕细节(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第二,增添对“油灯”的描写,使之成为小说的线索;第三,改造结局,留出更大的审美空间。 停电了 停电了。刚下班的父亲做了一只古朴的小油灯,跳动的灯花让孩子觉得无比新奇。父母映在墙上的手影——矫健的骏马、漂亮的兔子,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 后来,孩子要求父亲讲一个故事。然而父亲肚子里的故事不多,该讲的过去都给孩子讲过了。 父亲随便挑了个故事,问孩子:“听过没有?” 孩子摇摇头说:“没听过。” 其实孩子早听过不知多少遍了。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很想听这个故事。 父亲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讲到妖魔鬼怪的时候,就发出惨叫。孩子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发出了开心的笑声。 母亲不让再表演下去了,便对孩子说:“我想知道你学过的唐诗,会背了没?” 以前孩子总是讨厌这样的抽测。但这天他竟一字不差地背完唐诗。孩子的瞳孔也跳跃着欢快的火苗。 父母对望着,正为孩子的出色表现感到惊奇。灯亮了。 孩子便顺手去开电视机,看正在播放的动画片。“孩子,今天就给爸爸看足球联赛吧?”“孩子,今天给妈妈看韩国电视剧吧!” 孩子笑道:“干脆停电好了 正说着,果然又停电了。 修改稿: 停电了 停电了。应酬完了刚刚回家的父亲做了一只古朴的小油灯,灯花一闪一闪的,孩子清亮的眸子也欢快地一闪一闪的。 一家三口团在灯前。父亲和母亲绞着双手,比赛着给孩子变幻映在墙在的手影——矫健的骏马、憨笨的小狗、长耳的兔子……小油灯的火苗红红的、暖暖的。 后来,孩子扯着父亲讲故事。父亲知道的故事本就不多,基本上都讲过了,抵不住孩子的拉扯,随便挑了个故事,讲到一半,搂住孩子问:“听过没有?” 孩子摇头,其实这个故事已经不知听过多少遍了,但第一次在小油灯前听这个故事,孩子还是兴趣盎然。 父亲又绘声绘色地讲了下去,讲到妖魔鬼怪的时候,就站起来发出凶神恶煞的怪叫,孩子听得发抖,但随即又发出了开心的大笑。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在油灯前摇晃着身影。 母亲捋了捋头发,不让再疯下去了,对孩子说:“我想知道你学过的唐诗会背了没?” 以前孩子总是讨厌这样的抽测。但这次他很快地、一字不差地背完了唐诗。小油灯的光明亮了父亲和母亲脸上惊喜的神情。 眼前一炫,电灯亮了。 忘记关上的电视里还在播放着动画片,父亲拍了拍一动未动的孩子:“今天让爸爸看看球赛,乖宝宝?”母亲摸了摸孩子的红红的小脸蛋:“乖宝宝,让妈妈看电视剧,好吗?” 孩子望着他们,不知该答应谁,拨了拨油灯的灯捻说:“干脆.停电好了……” 小油灯的光晕陷在耀眼的亮光里。显得微弱昏暗…… 范文欣赏: 美丽的尴尬 张敏敏 小陈下班回家,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在拥挤的人群里。小陈眼前晃动的是一张张都市的疲惫的脸。小陈想,我的脸被别人觑见时大约也是这番可怜模样吧。这么一想。小陈便觉得生活怪累的,而且怪没意思的。遇到红灯,所有的脚都停下来;然后绿灯,所有的脚又匆匆走动。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这就是都市里的人每天都必须面对的。而“必须”,小陈想,这多叫人无可奈何啊。 小陈拐过一个路口,经过一个门前爬满常春藤的咖啡屋,带着点古韵色彩的,他听到里头有人在弹钢琴,弹得非常好,非常悦耳,也非常柔和美丽。这琴声使小陈想到春天的原野、山涧的绿树、明净的溪涧和婉转的鸟啼。小陈就站住了.他感到了自然和生命美丽的呼吸与盎然的诗意。他感到心头的那片阴霾此时已消散得一干二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