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禅思禅画(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8-不能代替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那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9-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10-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着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他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山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德山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经典,再究竟的讲说,仍是分别知识;禅门无言,终究是无分别心的证悟。夜晚,是黑暗的,点了烛火又再吹灭,这意谓着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光就会亮起来了,这个禅光,看清楚了真我,所谓语言文字,分别意识都是大海一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11-我是侍者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无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的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老国师年高心孤,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耳。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文殊现身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
  
  文殊的偈语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达到知音,有人认识他了。
  
  原来,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13-有我在
  
    云岩昙晟禅师与长沙的道吾圆智禅师,同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两人友谊非常亲密。道吾禅师四十六岁时才出家,比云岩大了十一岁。有一天云岩禅师生病,道吾禅师便问道:‘离却这个壳漏子,向什么处,再得相见?’
    云岩禅师毫不迟疑的道:‘不生不灭处。’
    道吾禅师不以为然,提出不同的意见道:‘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道吾禅师说后,也不等云岩的回答,就提起斗笠往外走去,云岩禅师便道:‘请停一下再走,我要请教你,拿这个斗笠做什么?’
    道吾禅师答道:‘有用处。’
    云岩禅师追问道:‘风雨来时,作么生?’
    道吾禅师答道:‘覆盖着。’
    云岩:‘他还受覆盖也无?’
    道吾:‘虽然如此,要且无漏。’
    云岩病好时,因渴煎茶,道吾禅师问道:‘你在作什么呢?’
    云岩:‘煎茶!’
    道吾:‘煎茶给谁吃?’
    云岩:‘有一个人要吃!’
    道吾:‘为什么他自己不煎?’
    云岩:‘还好,有我在。’
  
   
  
    云岩和道吾是同门兄弟,两人道风不同,道吾活泼热情,云岩古板冷清,但两人在修道上互勉互励,彼此心中从无芥蒂。他们谈论生死,有道在生灭处相见,有道在无生灭处相见。生灭与不生灭,其实在禅者心中均一如也。道吾拿一斗笠,主要是让本性无漏也,房屋漏水,茶杯有漏,皆非好器,人能证悟无漏(远离烦恼),即为完人,病中的云岩,论生死,非常淡然;论煎茶,‘还好,有我在!’如此肯定自我,不随生死,不计有无,此即禅之解脱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4-自伞自度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便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5-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6-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17-高与远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7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