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禅思禅画(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18-夜游
  
    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他不惊动别人,就顺手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的时候,游罢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才看清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的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
    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但自此以后,全寺一百多个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如仙崖禅师者,把禅门的教育特色,发扬到了极点。禅门的教育,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就算棒喝、磨炼,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育,感化、慈爱、身教,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
  
发表于 2007-8-27 1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傲立北极于08-26-2007 15:42发表的 :
经典,帮顶!
你看了吗?就顶~~~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我也可以为你忙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禅僧答道:‘老禅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过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再对克契禅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禅僧过份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
    佛光禅师知道不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说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打入克契禅僧的心中,禅僧克契立刻言下有所悟入。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的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禅的本来面目,就是直下承担!当吃饭的时候吃饭,当修道的时候修道,当问的时候要问得重要,当答的时候要答的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
  
  我可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我为什么不可为你忙呢?人我,不是要分得那么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的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么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镜有否磨过,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镜喻我们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减,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已磨。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难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即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21-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22-大颠与韩愈
  
  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陈“谏迎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触怒了对佛教虔诚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禅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现在你应该用智慧来拔除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他说:
  
  ‘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
  
  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
  
  韩愈不解其意说:‘不会!’
  
  ‘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向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这则公案是什么意思?韩愈问春秋有多少?是立足于常识经验,对时间想做一番的计算,事实上,时间轮转不停,无始无终那里可以谈多少呢?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命不断的轮回,扣齿三下,表示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不应只逞口舌之能,除了语言、文字外,我们应该实际去体证佛法,认识自己无限的生命,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寻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23-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4-千古楷模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25-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26
  
  ··虚空眨眼··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的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话可对。
  
  
  吾人生活中,所最注意关心的皆人情上事,谁对我好,谁对我坏,每日患得患失,不是计较金钱,就是计较感情,钱关情关之外,还有恭敬关,终日要人赞美,要人行礼,要人看我一眼,比之虚空,虚空不要吾人眨眼,吾人又何必要虚空眨眼?法身真理,犹若虚空,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两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肃宗不解,难怪南阳国师要问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7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