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d
发表于 2011-5-3 20:30:34
3
不久,白雀就要跟谷苇结婚了。
但白雀并不快活。她一边做着一个姑娘家在出嫁之前应做的活儿,一边又心不在焉地想着其它什么。她既无出嫁前的悲伤,也无出嫁前那种忽然一阵一阵涌上心头的害羞。她在做着鞋,绣着幔子呀什么时,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有时,她会做着做着,无由地叹息一声。
遇到桑桑时,她就会问一句:“见到他了吗?”
若是桑桑说见到过,她就会细细地问蒋一轮的情况。
白雀还会说一句桑桑想不明白的话:“有时我想,要是我现在只有桑桑那么小的年纪就好了。”桑桑就会一路上在心里说:做一个大人,有多好!
已到了年底。谷苇约白雀去城里买布和其它一些应由他出钱买的东西。照理,应是母亲陪女儿去买,但白雀的母亲在江南,与这个家无关,只好由白三陪着她去买。
上午买了东西,已经很累了,白三暗想:谷苇会请他和白雀进一个稍微舒适一点的馆子,好好吃顿饭的。他还想喝点酒。不想,一连走过几家饭馆,谷苇也没有进饭馆吃饭的意思,总是说饭馆太脏,他见到里头的伙房了,像猪圈一样的脏。后来,他见到了一个摆在门
外的食摊,就停了下来,说:“什么都看见,反而卫生。”就用手轻轻拂了拂凳子,先坐了下来。然后,又分别用嘴吹了另外两个小椅子,对白雀和白三说:“坐下吧,我们好好吃顿饭,我还真饿了。”
白三倒也没有计较,就坐下了。
但白雀心里不快。她想父亲这么大年纪了,跟着转了一个上午,应该让他吃顿好饭。她站在那儿不动。
白三看出了白雀的心思,说:“坐下吧,这儿蛮好的。”
谷苇问摊主:“有水饺吗?”
“有。”
谷苇问白三:“爸,你要多少?”
白三说:“半斤。”
谷苇又问白雀:“你要多少?”
“三两。”
谷苇就对摊主说:“三碗水饺。一碗半斤,两碗三两。”
不一会,三碗水饺就端了上来。
谷苇还未尝咸谈,就拿起酱油瓶来,哗哗倒了许多酱油。
摊主在一旁看着,一脸不快:这酱油不花钱?!
接下来,谷苇还是不吃,而是用筷子在碗中把饺子数了两遍,问摊主:“一两几只?”
“五只。”
“三两几只。”
“十五只。”谷苇就将碗推过去:“你数数。”
摊主不数,不耐烦地问:“你说吧,缺几只。”
“碗里只有十四只。”
摊主就用勺舀了一只饺子,很不高兴地连汤带水饺倒进了谷苇的碗中,溅出不少汤来,其中两滴落到了他干干净净的衣服上。他很生气,朝摊主翻了一个白眼。
白三和白雀一直冷冷地看着谷苇在碗中数饺子。他们刚要吃,谷苇说:“你们先别吃,数数。”
白三和白雀不数。
“数数。”白三和白雀还是不数。
“数数。”谷苇说着,就把白雀的一碗水饺拉到跟前,用筷子又在碗中很认真地数起来。
白雀侧过身去。
“也差一只。”摊主一句话不说,又用勺舀了一只水饺,连汤带水饺倒进了碗里,溅了更多的汤,有许多滴落在了白雀好看的衣服上。
白雀没擦,低下头去,眼睛里一会就汪了泪水。
谷苇全然不觉,又开始数那半斤的一碗,数了半天,一声不吭,把碗推回到白三的面前。
摊主问:“怎么不说话?”
谷苇说不出来。因为那只碗里,又多了三只水饺。
摊主问白三:“老人家,他是你什么人?”
白三不吭声。
摊主一笑。
谷苇火了,站了起来:“你这是什么意思?”
摊主说:“我没有什么意思。我这里,做不起这笔生意。”说罢,将三碗水饺,一碗一碗倒进了泔水桶。
谷苇那副小文书的样子,立即全无,捞衣卷袖地要跟摊主打架。
白三将手中的筷子往桌上一扔,走了。
白雀扔下所有刚买的东西,跟着白三也离开了食摊。
傍晚,父女俩回到村里。
谷苇的舅舅张胜正好在村头遇见了白三,问:“我外甥怎么样?”
白三往前走,不答理。但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说:“他如果是我的外甥,他一生下来,我就把他溺死在便桶里!”
白雀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边乱扔东西,一边大哭。……
管儿
发表于 2011-5-4 19:54:30
白雀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边乱扔东西,一边大哭。……
我想将一轮该有机会了
mord
发表于 2011-5-4 21:43:22
4
离过年还有几天,白雀将一封信从口袋里取出,问桑桑:“桑桑,你还肯帮你白雀姐姐的忙吗?”
桑桑连忙点头。
白雀把信交到桑桑的手上,然后顺手给他端正了一下他头上的那顶棉帽:“送给他。”
桑桑拿了信,飞跑而去。
桑桑知道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他要给蒋一轮送去一个惊奇。他一路想像着蒋一轮在看到这封信之后的样子,想像着不久以后蒋一轮和白雀又会见面的情景:夜
色茫茫,一只小船划进了芦苇荡;月亮无声地挂在河湾的上空,他们坐在水边上;……一路上,他不时地跳起来,去用手够路边槐树垂挂下来的枝条;要不,就背朝蒋庄的方向,急速地后退;……这是桑桑许多天来,最快乐的一天。
他跑到蒋庄时,已是下午四点钟的光景。蒋一轮带着桑桑到过他家好几回,因此,桑桑不用问路,就直接走向座落在水边上的蒋一轮家。
桑桑还没有走到蒋一轮的家,就觉得蒋一轮家今天有点异样:有不少人站在门外,一律都穿得干干净净的,还有一些同样穿得干干净净的人,在屋里屋外地进进出出,不知忙些什么。
桑桑走近了,就听一个过路的人在问:“这个人家今天做什么事情?”就有人回答:“结婚。办喜事。”“哪个人家?”“蒋常信家。”“一轮结婚?”“就是一轮。”
桑桑走到了蒋一轮家的门口。他看到两扇院门上,贴了两个大“喜”字,门楣上也贴了喜纸,那喜纸正在风中飘动,喜纸中间一小片金纸,就一闪一闪地亮。这时,桑桑摸了一下在怀中已被他焐热了的信,站在门口呆住了,竟不知道是进去找蒋一轮,还是转身回油麻地。
蒋一轮这时走了出来。他一时未能看到人背后的桑桑。但桑桑却看到了他。蒋一轮穿了一身新衣,皮鞋擦得很亮,头发梳得很细致,还上了头油,那副眼镜似乎也被很好地擦拭过,很文气地架在高高的鼻梁上。他的胸前戴了一朵红花。他的心情似乎不坏,略微不好意思地微笑着,跟那些进进出出的亲戚或来帮忙的人点着头。大概是他的一个长辈大娘进了院子,用拐棍轻轻地敲了敲他的腿,不说话人,是朝他笑着,那意思在说:“成家啦!”蒋一轮微微弯腰,并伸出手来,轻轻扶了一下大娘的后背,那意思在说:“请进屋坐吧。”
正当桑桑犹豫不决时,蒋一轮发现了他:“桑桑!”他大步走出院子,十分惊奇地望着桑桑,“你怎么来了?”
桑桑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望着蒋一轮那张显得很清秀的脸。
蒋一轮拉了他一把,把他拉到一个僻静处:“桑桑,你有什么事吧?”
桑桑摇了摇头。
蒋一轮对桑桑说:“今天了我要结婚了。本来是想通知你爸你妈还有你的,但怕你们听了消息,今天一定要大老远地赶来,心想。等过几天,给你们将糖送过去就是了。”
桑桑的一只手,不自觉地又伸到了怀里。他感觉到那封信已被他透出衬衫的热气烘软了。
“桑桑,”蒋一轮望着桑桑的眼睛,“你今天一定有什么事!”
桑桑就将那封信慢慢拿了出来:“她的。”
蒋一轮用手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将信接到手中,然后转过身去,走到一棵树下,倚在树上,打开了那封信。
桑桑听到了信在被蒋一轮打开时的沙沙声。他没有去看蒋一轮,而是将目光转过去,看那一边正越聚越多的人群。他们好像在不时地向河上张望,正等待着什么。
蒋一轮一直倚在大树上。
桑桑看到蒋一轮双手抓着信,放在胸前,头靠树干,脸微微朝着天空。信却被打开着,在风中索索地抖动,犹如树上的那几片未落的残叶。
河边上出现骚动。
有人问:“一轮呢?”不少人跟着问:“一轮呢?”就有一个大嗓门的叫起来:“一轮——!”
蒋一轮一惊,如梦初醒。他将信匆匆放入口袋,转过身来,他对桑桑说:“你千万不要走。我去去就来。”
这时,河边上响起一片爆竹声。紧接着,三支唢呐同时吹响。锣鼓声也随即响起。
小孩们就在河边上乱窜乱跳,叫着:“新娘子船到了!新娘子船到了!”
一片喧闹声,立即驱净了冬日的寒冷与枯索。
桑桑也站到了河边上。
一只被打扮得花花绿绿的木船,正往这边行来。船舱是封了的,舱门挂了一面红布帘,在河上吹来的风里,不时地撩起一角。
眼尖的孩子看见了什么,就叫:“新娘子!新娘子!……”
一个孩子平常叫顺了口,就大声地叫起来:“新娘子,白鼻子,尿尿尿到了屋脊子……”大概是他的母亲,赶紧踢了他一脚。那孩子知道自己冒失了,不吭声了,很老实地站在河边上。
鞭炮声更加稠密地响起来。河边上一片淡烟。
船靠岸了。
“让一轮过来,让一轮过来。”一个年纪大的老婆婆,显然是管这件事的,叫着。
人群闪开了一条路。
蒋一轮走向了水边。
“一轮,你上船去。”
蒋一轮上了船。
船上已上去了两个年轻姑娘。她们一个撩起了舱口的门帘,一个走进舱里,扶起了新娘。
岸上一片寂静。
新娘低着头,被扶出舱来。
岸上就哇地一声惊呼,仿佛一朵花,在他们面前突然地一下子就完全开放了。
新娘子身着一身长长的飘逸的红纱衣,头上戴了一顶镶满了珠子和挂了许多银丝的彩冠。风一吹,霞衣飘起,露出一对粉红色的绣花鞋来。
那个年轻的姑娘,轻轻托起新娘子的一只胳膊来。于是,就有一只微微垂挂着的手,放在了蒋一轮的面前。
蒋一轮愣着。
那个老婆婆就轻声叫着:“一轮!一轮!”
蒋一轮这才连忙伸过自己的手,搀住了新娘子。
岸上的人欢呼起来。
在鞭炮声中,蒋一轮将新娘子搀到了岸上。然后,他松开新娘子的手,像一个引路人一样,走在前面,新娘子就低着头,小步走在后面。
蒋一轮似乎走得太快了,将新娘子落下了。老婆婆就走过来,拉住他,让他等等新娘。
一颗冲天雷落下,在新娘子的头顶上方不远的地方,炸开了。新娘子一惊,抬起了头。桑桑与许多人一起,都在刹那间看到了她的脸。桑桑觉得新娘子长得很好看,是与白雀姐姐不一样的那种好看。
蒋一轮走在人群里。他仿佛没有感觉到周围有这么多人在看他、他后面还跟了一个新娘子,而是独自一人走在一条无人的小径上,在看黄昏或深秋时的景色,眼中流露出几丝茫然。
人群随着蒋一轮与新娘子全部离开了。现在,河边上就只剩下桑桑一人,呆呆地望着一地粉碎的爆竹纸屑……
野草奔阳
发表于 2011-5-5 21:36:08
哈哈,还有那样的男人,数饺子
管儿
发表于 2011-5-5 21:39:24
人群随着蒋一轮与新娘子全部离开了。现在,河边上就只剩下桑桑一人,呆呆地望着一地粉碎的爆竹纸屑……
老天,真是命运捉弄人……
mord
发表于 2011-5-5 21:50:38
5
桑桑读六年级的第一学期时,因蒋一轮多次向桑乔请求、桑乔又十分爱惜蒋一轮的才能,在桑乔与上头进行了多次疏通之后,蒋一轮又得到同意,被调回到油麻地小学。
从此,油麻地人又听见了那如泣如诉的笛音。
蒋一轮到了星期六傍晚才回去,而星期天下午,太阳还有好高,又赶回到学校。
老师们跟他开玩笑:“新娘子别跟人家跑了。”
蒋一轮朝老师们笑笑。
收完了秋庄稼,地闲,人也闲,有人想看戏,油麻地文艺宣传队又恢复了排练。桑乔还忘不了那出《红菱船》,就对蒋一轮说:“《红菱船》不能丢。蒋一轮头天晚上就把那支新买的笛子擦了又擦,擦得像支金属作成的笛子。
但,白雀说她要去江南看她的母亲,没有来参加宣传队。
桑乔丢不下《红菱船》,另找了一个女孩儿来顶白雀。
排练起来之后,桑乔觉得这女孩儿虽不及白雀,倒也有另一番情调,不算满意,但也谈不上不满意。
但蒋一轮吹笛子,只觉得吹得没意思。他心里老恍惚着。先以为是白雀在那儿表演,等认清了不是,笛子就吹得不上劲。心思一走,吹得熟透了的一支曲子,还时不时地打嗑巴。
桑乔不该再捡起这出《红菱船》。
这天晚上,蒋一轮将桑桑叫到花园里,犹豫了一阵,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来:“桑桑,还能帮我送一封信吗?”
桑桑小。桑桑不会多想,就把信接过了。可是走在路上,桑桑没了从前送信时的那种新鲜感、神秘感和一种说不清楚的兴奋。桑桑走得很慢,仿佛自己在做一件自己不太明白、拿不准的事情。他还在打谷场上的一只拖上岸来的木船上坐了一会。他要想一想了但他又不会想二只是把信拎在手里摔了两下一就又走了。
桑桑把信交给了白雀。
离开白雀往回走,桑桑的眼前,就老有白雀在把信取到手上时的样子:一下把信拿过去,放在了胸前,目光里满是惊奇与慌张,嘴唇微微地打着颤。于是,桑桑就无端地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危险的事情。
两天后,白雀仿佛算准了桑桑要到村里玩,老早就守在了大桥边。
桑桑看见了白雀,不知为什么,很心慌地看了看周围口才走上桥。
白雀低着头,不让桑桑看见她的神情,将一封信放在桑桑的手上,匆匆地走了。
从此,桑桑就陷入了一种困惑与迷惘。他还感觉到,蒋一轮与白雀也一样陷入了困惑与迷惘。他在困惑与迷惘中,帮着蒋一轮与白雀传递着信。而不管是蒋一轮还是白雀,每当将信交给桑桑时,就不住地对桑桑露出歉疚之情。好心的桑桑这时就会显出高兴的样子,仿佛在说:我是愿意为你们送信的。
温幼菊对桑桑说:“桑桑,你这回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地下交通员了。”
桑桑的母亲说:“这孩子大了,是个烂好人。”
桑桑赶紧走掉。他往细马放羊的地方走。他想跟细马说说送信的事。他想跟细马商量商量,听听细马怎么说。但桑桑最终没有说。他和细马一道躺在草坡上,望着云彩变幻不定的天空。
两只同样可爱的小山羊,在田埂上互相抵着。
有一阵,桑桑忽然感到非常不安。因为,他眼前出现了那个新娘子。蒋一轮结婚的那天晚上,他将桑桑带进了房间,向新娘子介绍说:“这是桑校长家的桑桑。”新娘子就把桑桑的手拉过去,在桑桑的手上放了一把糖块与红枣儿。就在那一刻,桑桑就记住了她的那对目光。有一天,桑桑去面对细马的羊群时,在羊群里,看到了一只瘦小的、温顺的山羊,而这只瘦小温顺的山羊的眼睛,忽然使桑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新娘子那天看他时的一对目光。
桑桑想对蒋一轮和白雀说,他不再帮他们送信了。但总是犹犹豫豫的桑桑,却又想起了白雀的那双目光。那是一双清澈的、柔和的、带了一些哀怨与无望的目光。这对目光更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桑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走到了交叉路口上。
冬季,桑桑所不由自主地参予的这个美好而凄美的故事,突然地断裂了——
临近寒假时,蒋一轮的妻子来到了油麻地小学。她是来帮助蒋一轮把被子、衣服什么的弄回家去的。这是她第一回来油麻地小学。老师和学生们都出来看她。她满脸通红,进了蒋一轮的房间,就再也没有出来。
桑桑的母亲和邱二妈说:“蒋师娘像一个小姑娘。”
蒋一轮还要上课,就把她留在了房中。蒋一轮讲课时,似乎有些心神不定。下了课,他连忙往外走,教案都落在了讲台上。他推开房间门一看,妻子已不在了。他很快看到了在已经卷起的褥子下露着的那些信。他猛击一下自己的脑门,都未来得及向桑乔请假,就往蒋庄走。
寒假前还剩下两天的课,蒋一轮一去,就没有再回学校。
蒋一轮的妻子,终日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喊也不叫,只是无声地流泪。她一如往常,还是那么地柔顺,只是不与蒋一轮讲话,而望着后窗外泡桐树的枝叶。
蒋一轮什么也不说,只是搬了张椅子,终日守在她的床边。
桑桑的母亲用手指捅了一下桑桑的后脑勺:“都是你给闹的!”
桑桑头一甩:“怪我干吗?怪我干吗?”就哭起来,并且声音越哭越大,哇哇的。桑桑有说不清的委屈、忧伤……还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它们搅在一起一使桑桑坐在门槛上,双手托着下巴,想一直哭下去。
许多天过去了,蒋一轮的妻子了才勉强下床。她瘦如薄纸,需蒋一轮搀扶着,才能走到室外。
春天,桑乔让人腾出了一幢草房,对蒋一轮说:“你想把她接过来住,就接过来吧。”
蒋一轮就把妻子接到了油麻地小学。除了上课,蒋一轮几乎每分钟都陪伴在她的身边。她的身体依然十
分虚弱。
天气已经十分暖和了。
这天下午,桑桑正和细马在田野上放羊,看到蒋一轮陪着妻子,来到了校园外的田野上。太阳暖融融的,满地的紫云英,正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绒绒的绿色。其间,开放着的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发着甜丝丝的气味,引得许多蜜蜂在田野上嗡嗡欢叫。
空气新鲜极了。
蒋一轮扶着妻子在田埂上坐下,他没有坐下,而是倚在田野上的一株楝树上,拿出了那支笛子,优雅地横到嘴边。不一会,桑桑就听到了他早已熟悉了的笛音。
远处有水牛的哞哞声。
风车顶上有几只乌鸦,在阳光下飞旋嬉闹。
蒋一轮的笛音一路流畅地奔流出来。但偶尔会有一阵断裂、停顿或惶惶不定。对于这些大人们根本无法觉察的微妙变化,桑桑却能感觉到,而且也只有桑桑能够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时,桑桑就会往远处的天空看,在心中念着他的白雀姐姐。
白雀早在春天还未降临前,就已离开了油麻地。她去江南找她的母亲了。并且不再回来了。白雀临走前,在桥边的大树下,将一包她写给蒋一轮的信,全部交给了桑桑,然后,用手指轻轻撩了几下桑桑散乱到额头上的头发,说:“这些信,一封一封地,都是从你手上经过的。但,它们在以前,从不属于你。现在,我把它们全部赠给你了。你长大了再看,那时,你才能看得明白。那里头,有你的白雀姐姐。”……
悠长的笛音,像光滑的绸子一样,
管儿
发表于 2011-5-6 22:11:27
悠长的笛音,像光滑的绸子一样。
这爱真的是叫人放不下
mord
发表于 2011-5-6 22:16:54
还在春天的田野上飘拂……
第八章 红门(二)
1
在离开学校的最初的日子里,杜小康除了带父亲治病,其余的时间,差不多都在红门里呆着。
红门几乎整天关闭着。没有人再来敲红门了。那个曾在红门里揭露杜家杂货铺掺假蒙人的朱一世,趁杜家杂货铺垮台,将家中积蓄拿出,又从亲戚朋友处筹了一笔款,在油麻地新开了一个小杂货铺。就在桥头上,位置显然比“大红门”还要好。晚上,人们也不再到杜家来听说古了。杜家现在也费不起这个灯油钱。
红门里,一下子显得空空落落。
白天,村巷里也没有太多的声响,只是偶然有一串脚步声,或几句平淡的问答声。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是沉寂的。杜小康总是坐在门槛上,听着红门外的动静。当他久久地听不到外面的动静后,他只好又把心思收回到院子里。阳光照着院子里寂寂一棵柿子树,枝叶就将影子投在了院地上,无风时,那枝叶的影子很清晰,一有风,就把影子摇乱了,乱得晃人眼睛。风掠过枝头,总是那番单调的沙沙声。这沙沙声仿佛已经响了千年了。枝头上偶然落上几只鸟,叫两声就不叫了,因为安静,就立在枝头上打磕睡。睡着睡着,忽然觉得太安静,就惊醒来,一身羽毛收紧,伸长脖子东张西望,然后战战兢兢地叫了几声,受不了这番安静下朝远处飞去了。
杜小康说不清楚是困,还是不困。但杜小康懒得动,就双脚蹬着门框的一侧,身子斜倚在另一侧,迷迷瞪瞪,似睡非睡地眯起双眼。
到了晚上,村巷里似乎反而热闹一些。呼鸡唤狗声,叫喊孩子归家声,此起彼伏。而到了晚饭后,脚步声就会多得纷乱。人们在串门,在往某一个地方集中。孩子们照例又要分成两拨,进行“殊死”的巷战。一时,巷子里人喊马叫、杀声震天,仿佛一巷子已一片血腥气了。以往总要扮演总司令角色的杜小康,此时就像被革了职或被冷落一旁的将军那样,在不能威风疆场时,心中满是哀伤与悲凉。他站在红门下听着那些急促的脚步声、雨点一样的棍棒相击声和惨烈的喊叫声,真想冲出门去,站在断壁或草垛上指挥他的军队作战,甚至希望在战斗中挂彩,然后威武地在他的军队前面走过。……他在大红门的背后假想着,重温着大红门昨天时的感觉。可是他终于没有冲出门去。因为,他已不可能称王称霸了。现在,他如果想加入这场游戏,也只能充当一个小“炮灰”。在游戏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原来居然并不是随意的!杜小康清楚了门外的游戏中,只有桑桑那样的孩子,才能充当总司令之类趾高气昂的角色,就离开了大红门,又坐回到了门槛上,然后再去望由月亮照成的柿子树的另一番树影……
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那时,村巷里了只有一巷满满的月光,他独自从地上捡了一根刚才孩子们遗落的木棍,随便砍了几下,重又扔在地上,然后返回红门里。
这样过了些日子,杜小康终于走出了红门,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将自己暴露在外面。他东走西走,他要让所有油麻地的孩子都能看见他。他像往常一样,穿着油麻地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并且不免夸张地表现着他的快乐。
但在白天,他并不能遇到太多的孩子。因为,不上学的孩子并不太多。他在村巷转,在打麦场上转,在田野上转,总不能遇到足够多的孩子。
这时,杜小康倒希望他的父亲杜雍和仍然瘫痪,然后,他撑一只木船离开油麻地,去给他治病。但杜雍和已能立起,并且已能扶着墙走路了。照理说,他还需治疗,但杜家实在已经山穷水尽,他不能再继续借钱治病了。
杜小康还从未领略过如此深切的孤独。
但杜小康毕竟是杜小康。他不能自己怜悯自己,更不能让其它人来怜悯他。他只能是傲慢的杜小康,玩得快活的杜小康。
当他听到对岸的读书声、吵闹声,感觉到大家在他退学之后,一切都如往常下并不当一回事儿之后,他开始在河边大声唱歌。他把在文艺宣传队学的那些歌,一个一个地都唱了。唱了一遍,再唱一遍。怕对岸的孩子们没有听见,他爬到了岸边的一棵大树上。这棵大树有几根粗粗的横枝,几乎横到河心。他坐在横枝,只一下子与教室拉近了,就仿佛站到了教室的后窗下。他演过机智的侦察英雄,演过英武过人的连长,他依然记着桑乔在排练节目时的话:“想着自己是个英雄,是个了不起的人,走步时下要大步流星,头要高高地昂着,望着天空,天空有云,你就要把自己想成你是个能够腾云驾雾的人。谁能和你比呀,你是个英雄。英雄不想那些没用的小事,英雄只想大事,一想大事呀,就觉得自己忽然地比别人高大,高大许多,而别人在你眼里呢,明明是个高高大大的人,就忽然地变得渺小了。你要这么看人,这么看,就仿佛你站在台子上,所有的人,都站在台子下。你想呀,你可不是个一般人。你想到你不是个一般的人,你还不觉得骄傲吗?还能不激动吗?人一激动,就会鼻头酸溜溜的,眼睛就红了,就模模糊糊地只看见人影了……”他就这样唱下去,唱到高潮时,他就会站在横枝上,用一只手扶住在头顶上的另一根斜枝,真的唱得让自己都感动了。
秃鹤说:“杜小康在唱戏。”
大家都听见了,不听老师讲课了下就听杜小康唱。
“杜小康还那么快活。”
孩子们就在心里佩服起杜小康来。
老师也不讲课了,就等杜小康把歌唱完。但杜小康却没完没了。老师就推开教室的窗子:“喂,杜小康,嚎什么呢?”
杜小康很尴尬。他不唱了。但不知道自己是留在横枝上好呢还是回到岸上去好。后来,他就坐在横枝上,将身子靠在另一根稍微高一些的横枝上,作出一副舒适而闲散的样子。“我要晒太阳。”双腿垂挂,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他歪着脑袋,半眯着眼睛,看着河水。
河水在树枝下淙淙流淌着。一根柔软的细枝垂到了水里,几条身体秀长柔韧的小鱼,一会用嘴去吮那根枝条,一会又一个一个首尾相衔地绕着那根枝条转着圈儿。偶然来了一阵风,那几条小鱼一惊,一忽闪不见了。但过不一会,又悠悠地游到了水面上。
中午放学了。
不少孩子站到了河边上,望着杜小康,觉得他真是很舒服,心里就想:我要是也能不上学就好了。
放了学的桑桑弄船到河心钓鱼去,随风将小船漂到了那棵大树下。
自从杜小康不上学以后,桑桑和他倒忽然地变得不像从前那么隔阂了。桑桑总记住那天杜小康带他父亲看病去,撑着小船从他眼着经过的情景。桑桑永远是一个善良的孩子。那一刻,过去的事情立即烟消云散了。而杜小康在看到桑桑站在河边上久久地望着他时,也忽然地觉得,他最好的一个同学,其实是桑桑。
“杜小康,你坐在这里干什么?”桑桑伸手抓住树枝,不让船再随风漂去了。
“我晒太阳。”他睁开眼睛,“不上学真好。”
桑桑从来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竟然觉得杜小康说的,是一句他心里总想说的话。
“读书真没有意思,总是上课、上课、上课,总是做作业、做作业、做作业,总是考试、考试、考试,考不好,回家还得挨打。现在,我不上学了。我整天玩,怎么玩也玩不够。昨天,我去后面塘里抓鱼了,我抓了一条三斤重的黑鱼。抓不住它,劲太大了。我用整个身子压住它,才把它压住了。等它没有力气了,才起来抓住它……”
桑桑羡慕起杜小康来。他将船绳拴在树枝上,双手抓住树枝,身子一收缩,就翻到了树枝上,也坐在树枝上晒起太阳来。
管儿
发表于 2011-5-7 19:58:25
桑桑羡慕起杜小康来。他将船绳拴在树枝上,双手抓住树枝,身子一收缩,就翻到了树枝上,也坐在树枝上晒起太阳来。
这杜小康真是的
管儿
发表于 2011-5-7 19:59:21
草房子里的故事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