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06:20:56

D12(5-01),23.8K,宿营5117M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一直走在地图上已消失的湖区。湖盆平坦而坚硬,所以今天推行距离超过了20公里,算是羌塘对我五一节的奖励吧。十二点过后天空阴沉起来,大风随行。自昨天过了月牙湖,之后一直到羊湖,期间路上再无大湖(将从碱水湖和拜惹布错中间走),连轻度的盐碱水都没了,所以特别留意寻水,随时补充水袋。途中倒是有几个很小的海子,均是盐碱水洼地,水极浅,淹不过半指,上面托着一层盐冰混合状的硬壳,走近可明显闻到一股腐臭的味道,毒水也。此类型海子的岸边是一片软泥,很难接近,没有丝毫冻土形象。
    将近六点半才在一条土沟里发现一处雪锥,也是今天唯一可利用的水源。雪锥附近地表融有一层薄水,薄水不仅捞不起来且被地面盐碱渍严重污染。雪锥是未化厚雪,在大风的吹打下呈尖锥状,雪质干硬,充满小孔隙,貌似冰。碾碎了几根雪锥装进水袋,今晚的饮用水解决了。此处雪锥是今天荒原中的唯一,它未消融的原因是下方土壤里含有大量地下水凝结成的冰块,起到了冰箱效果。
    晚上大风,帐篷抖动的巨响让人受不了。小型单人帐的好处就是只要帐内有人就不会被吹走,但搭帐篷时要极小心,每个步骤都不能大意,先前搭帐时一不注意,大风将帐篷吹走,似个大灯笼在地面滚动……把帐篷追回来时,那个累。靠帐钉完全固定帐篷是不可能的,小帐篷的地钉在大风天气里只是一种摆设。23点开始下雪,先伴着呼啸的西风,后只有安静的雪花纷落在帐篷上,终于可以安静的睡去。

jason 发表于 2010-10-23 16:23:18

很佩服这样的人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2:09

D13(5-02),0K,宿营5117M
    早晨醒来,掀开帐篷一看,这雪大的完全是羌塘强迫我五一节休假。
    睡了个小懒觉便出去踏雪寻踪,一些羚羊群映入眼帘,他们很容易发现,在雪地里似一条黑线分外明显。取了相机追拍去了,无奈他们始终和我保持着相当长的距离,是一群受孕的母藏羚羊,本能防护吧。
    水是不缺了,雪水是极品,问题是非常耗费汽油。此行带了8.6升93号汽油,油炉是多啦的MSR耳语,大锅1.5升,主要是烧水用,经过几天下来的实测,烧水需时如下:液体水,早晨要用16分钟烧开,晚上则快些,14-15钟的样子。化冰35-40分钟左右,化雪耗时最长,45-50分钟。化雪极耗汽油,所以在雪和轻度盐碱水同存的情况下,我多数会选择后者作为水源。
    躺在帐篷里听歌,边抽着烟,边注视着经过帐篷外的越来越多的藏羚羊群。因为天气很冷,所以进羌塘以来一直都是穿着鞋子进出帐篷,趁着好天气晒了下郁闷的脚丫子。手上出现了三个裂口,脚掌上有一个,裂口有四厘米长,看着很恐怖,其实一点感觉都没有。脚趾有一半磨透皮了,有针痛感。取出药品袋发现只带了四片创可贴,严重失误。手指关节处的裂口自有了后就再也没有愈合过,直到出了无人区,几十天里总觉得手指随时会掉下来。其余的裂开不知不觉就好了,然后其他地方新裂口出来,周而复始。裂口产生和干冷天气、缺少维生素有关。
    雪消失的很快,这是此季羌塘特有的现象,由于湿度低,太阳辐射高,雪会很快被蒸发,蒸发的速度远大于雪自身融化的速度,所以雪消失后的地面还是干透透的。(这也是羌塘雪线特别高的原因。)一般情况下,雪会在下午两三点后蒸发的只剩下2/5了,小块地面路出,到了第二天就完全可以行路了,第三天只有些阴坡、沟壑、潜冰上会存有些小块雪。所以,一场大雪可以维持三天饮用水。
    一个后驮包裂开了,DEUTER最贵的一款防水驮包,关于驮包的问题日后详说。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2:56

关于食物

    装备总重在200斤左右,包含车子本身。其中食物总计100斤左右,分列如下。
    主食:糌粑50斤(丢弃一斤),压缩饼干25斤。
    辅食:大蒜4.5斤(腐烂半斤),酥油4斤,花生米4斤,盐2斤,麦片2斤(丢弃一斤),紫菜1.5斤,辣椒粉1.5斤,奶粉1斤,白糖1斤,茶叶1斤,巧克力0.5斤,虾皮0.5斤,调料包0.5斤。
    食物以糌粑和压缩饼干为主,零食可忽略不计。在羌塘大体力环境下,每日摄取热量至少应在5000大卡,显然食物携带量要达到这一指标是不可能的。上世纪早期以斯文赫定为代表的西方人首次触及这片神秘疆域,虽然他们带了大批活羊鸡什么的,但捕猎还是非常重要的补给手段,那时野生动物太多了,也没有现在的动物保护观念。能坚持就不要打动物的主意,再则一个人在没有机动装备情况下猎杀动物是非常难的,没有想的那么浪漫。言归正传,本次旅行每天摄取食物热量有如下四个阶段。
    一、克制期,前45天里每天摄取热量在1400大卡左右,大致4两糌粑和2.5两压缩饼干,一些汤料为辅。摄取热量属于中度饥俄状态,下午四点以后基本就无力了。此阶段食物控制的极为严格,以至于45天里消耗的主食才30斤(另有三天意外补给,后文详述)。
    二、提升期,由于前期食物控制非常成功,所以总行程过3/5,食物却消耗2/5,因此每日口粮提升至5两糌粑和3.75两压缩饼干。但仅一周后,食物就完全失控了。
    三、失控期,从第52天开始,食物完全失控,原因既有生理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欲望,每天夜不能寐,脑海中总是一幅山珍海味的蜃景。控制力低下时,干吃糌粑粉都能吃掉半斤,如零食般。
    四、超控期,第64天开始至74天遇人救助,每天食物热量摄取不足800大卡,少于身体基本代谢量。
    从食物种类上可以看出,为了控制负重,食物以热量转换效率高的碳水化合物为主。零食基本没有,花生米都觉得不该带,因为后期会控制不住,花生米会被当做美食很快消耗掉。全程无肉,吃过一次蔬菜,微量元素靠金施尔康。没有动物脂肪的缺点是,抗寒力和身体耐力会下降,例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不吃肉是没法长久活下去的。
    水,始终是个大问题,期间断水多次。后期虽雨季水多,河系泛滥,但水质多混杂不堪,时而无奈。纵观全程,饮用清洁地表水的天数约占20%,融雪和矿水(包括轻度盐碱水、泥沙水等)各占40%。可见若无雪则命不保,当然轻度盐碱水喝多了麻烦是非常大的,后文详述。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4:18

D14(5-03),25.2K,宿营5118M

    通过坐标确定了今天日出时间,八点十分(时差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左右,前期日出在八点左右,后期稳定在七点四十分左右),目地就是要感受下清晨低温,羌塘一天气温最低时刻是日出前半小时内。自离开硬路每天均速才16公里,而我必须要达到均速20公里才有可能完成计划中的旅行,否则……加上大雪封路、地况特糟、生病、洪水、偷懒睡大觉等突发事件,所以每天行距尽量超过20公里才行。根据去年经验,均速20公里是很难达到的,推行不仅比徒步慢的多,还对地况严苛。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早起,在冻土最甚的时候多赶些路。
    羌塘早起是很痛苦的事情,蚁力神,谁吃谁知道。前几天都是等太阳先起我才起,然后烧水、晾装备、收拾打包等琐碎,实际上路时间都十点多了。帐内温度-11℃,外面-16℃,无风,没有想象的冷。一番折腾后9.37分正式上路。虽只比以往早走半小时多些,但地面感觉却好的太多,加上今天红土居多、大雪湿气,地面冻的更硬,仅三个小时,推行距离就有12公里,将近当天一半路程。羌塘日照时间长,剩下的一半路就是慢慢耗,能走多少是多少,一般耗到下午八点左右扎营。当天8.49分扎营,行距25.2公里,等于后面八个多小时耗十三公里。重装推行是徒步者难以感同身受的。我也有过多次极限徒步经历,那种煎熬远没法跟推车比(大负重除外)。
    早起痛苦最大表现在呼吸道上,大运动大呼吸量,使得更多冷空气进入体腔,有如一根冰凌直接插进气管直触胃部,鼻涕哗啦啦的。口罩?有经验者会明白为什么不戴口罩,不多说。下午六点进入稀疏的草地,彻底绕出湖盆,部分地面稍融,大雪还是有些影响,地面看似干燥,但轮胎一过就沾满泥沙,卡死轮胎。最后选择一处坡地扎营,因为这里的野生动物很多,藏羚羊、野驴、野牦牛都有,人多热闹。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5:15

D15(5-04),26.2K,宿营5011M

    今天是个小节点,之后日子只要天气不特殊,早起时间都将比太阳公公早半小时,尽量早行,充分利用冻土硬度。因此晾装备也取消了,好在丁丁的防水睡袋非常好,但里面的湿气却没了时间排除,明显重了一些。
    因为今行又比昨日提前半小时多,那地面硬的居然可以小骑一段,小骑绝对指下坡,丘陵地貌,但前货架在颠簸下会松脱。最郁闷的是清水鼻涕,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黏在胸襟上不久即冰。
    当下午开始留意片雪时竟无发现,茫茫大地真绝情。一直推行太阳快下山才在一处坡顶发现一米见方的积雪,缘分。扎营时间常态下不会在太阳下山以后,太冷,光线也不利于观察地貌。
    今天比较累,时间长,翻了不知几个大坡,铲雪融水也折腾了一番。晚上第一次用了湿巾,擦脚,脚是荒原旅行的命根子。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5:53

D16(5-05),19.5K,宿营5033M

    今天起的更早,这两天十分干冷,帐内都在-10℃上,怕赖床,定了两个闹钟。今天按地图线路指示从碱水湖和拜惹布错之间插到羊湖方向。实测地形才知两湖由此起彼伏的山坡阻隔。通往两湖之间的路极为荒凉,死寂,动物不见一个,少见。地软,今天在路上耗了十三个小时居然差0.5公里到20,略郁闷。
    下午三四点的样子在左手山坡上又发现个大地三角点,决定爬上去瞧瞧。爬山俨然是种休息方式,挣脱桎梏的鸟儿,桎梏就是看一眼仇恨一眼的自行车。铁塔下零散着许多罐头皮,烧得黑黑,里面充满沙土,或许是当年架铁塔的解放军留下的。铁架顶端有个大鸟窝,毫无疑问是乌鸦的闺房。在羌塘,荒芜是主题,却时时有如幻境,那些野生动物不真实的存在着。尤其有一种叫“哦哦”的小鸟,近乎每天都能听见他们在帐篷外叫床,只两个旋律,“哦-哦”,“哦哦”比麻雀还小,多成双成对。所以,当看见这个鸟窝时我就想起“哦哦”,他们如何在恶劣的羌塘生存,晚上又栖息何处?要知道,羌塘没有一棵树,超过膝盖的草也找不出几根。“哦哦”带给了我太多的感悟,每天听着他们的叫声,开始着一天的旅行。
    虽从两湖之间经过,却不见真容,在铁塔坡上北望才勉强看见白乎乎的碱水湖。而失落的是水,一路连个雪影都不见,倒是白色的盐碱骗的我几次枉寻一番。到了天黑才扎营,水袋里还剩一点水,没喝没吃,留着明天早晨用。昏暗的光线中,忽然发现对面半坡上有一只健壮的藏羚羊,且是此行首见的公藏羚羊,所以格外注意。他威武的伫立着,一动不动的注视着我,心理素质之强在羚羊界少有的。相视一会,两只母藏羚羊出现在公的身后,稍有不安的游移,公藏羚羊依旧,气势逼人。我似有明白,这是发情期的羚羊在保护爱妾。
    刚想入睡,大风四起,夹杂着雪花,雪不大,难以估算落到够我融雪的厚度需要几时。没去理睬,抽了根烟,最后一根烟,抽到很细心,然后在呼啸的风中沉眠。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7:28

D17(5-06),28.9K,宿营5003M

    早晨,雪还是极薄一层,用纸片轻轻的掠,好歹扫出一小堆雪,加上剩水够一顿饭用的了。查看地图时才注意,此点居然是我第二条备用逃命路线。第一条是克里雅山口,早过了。在已知的仅靠自力穿越记录中,没有人能超过此点,因为前方是更广阔的大羌塘无人区核心,前退都很尴尬。其北面的昆仑山脉有一条著名的库亚克大裂沟,约十五天时间可到达新疆的最近居民点。2002年美国人瑞克·瑞吉韦等四人便是遵循此路线进入新疆。所以这个点是道坎,过了这个点后最近的逃生点也得一个月以上。我自省一番,觉得状态不上不下,很中庸,就像平日的某个清晨,毫无思绪的开始无聊一天。算是尚可吧,继续往前,就这么不小心人类第一次靠自力横穿羌塘。
    横穿路径一直贴着新疆和西藏的分界线,巍巍昆仑一直横亘在北方天际。过了碱水湖,昆仑山北弧,此后再难相见。
    晨温比昨天高三度,地很硬,出门就是一个大下坡,两小时追掉十公里,超爽,然后进入一片边际难寻的古湖床。十一点的时候来到“陷车点”坐标,这是一条连接碱水湖和拜惹布错之间的河,2003年由一支记者组成的汽车穿越队陷在此河,通过卫星电话向新疆军区求援,后被西藏方面救出。此时,宽阔河道近乎干涸,只有东侧边缘有一条三米宽的水道支撑着。水质很差,强碱水,味如漂白水,连冰也是苦涩不已。奇迹在一条浅埂上,居然有一片积雪,在水袋里先装了一点碱水,然后装雪,让之一点点融化。
    继续湖床,平坦而坚硬,阳光炙烤,迷迷糊糊的推车,速度竟也极快,类似一种催眠状态。下午云会从西方天际涌起,向东方漂移,一朵朵的偶尔遮蔽。云遮时,拉上拉链,云过时,打开拉链,羌塘的温度变化一朵云都能极大的左右。
    下午发现一块“大地水准点”,依旧是当年测绘兵所留。七点才走出湖床,上了稀疏的沙草地,一片野草豁然眼前,终于再见生的气息。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8:36

D18(5-07),25.7K,宿营4974M

    今天翻越碎石山,海拔不高,山势少有极陡处,碎石铺地,路面较硬,近二十公里上坡,下午六点抵达山口,用了九小时,后急速下山六公里。在山口北眺可见昆仑山系,已是极远了,之后日子难再见昆仑。后驮包又涨开一大口,用帐篷胶布勉强粘了下,再用4毫米登山辅绳捆束,否则驮包命不久矣。另两个DEUTER驮包一个背板被货架磨破,一个横杆处裂开。还有一个廉价的DOITE驮包,车友用的比较多,去年走羌塘用的,补了今年丢失的DEUTER驮包。DOITE驮包多天前就断了一个卡扣,一直用绳子挂在货架上,全程再无故障。不得不提DOITE驮包,除了卡口外,质量非常好,其实比昂贵的防水驮包更适于恶劣的羌塘环境。
    苦恼还是水,以为碎石山上沟壑里会有些残冰,却是碎石一片,燥风猎猎。六点在山口放眼前方,天空阴霾,风暴云游荡,山脚不远处有一个白色的湖泊,便锁定方位,抄直线下山奔去,看似咫尺,遥不可及。干涸的河道里发现一丝水痕,薄的用嘴也吸不起来,且是极碱水。又是一个奇迹,居然捡到两瓶矿泉水,生产日期3.15号,我怀疑是不是早前有探矿的深入羊湖一带,至少不会是近18天留下的,一路独我,又或许是方向一致路线有别绕到了我的前面?顾不得想那么多了。
    八点半大风,且风向乱了,西方急转东风,黑云压顶。赶紧扎帐,手忙脚乱,地钉被吹起的帐篷弹走一根,此时才发现没有一根多余的了(好像总共有10/11根地钉,记不清了),这些天都被吹走了,竟无留心。只好一番细找,把先前吹走的地钉找到,一共就剩七根了,少一根都无法基本稳住帐篷。此后,这七根地钉宝贝似的,就是被风吹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回。再前后陆续,帐篷袋、地钉袋、帐杆袋、地布皆被风挟至荒野,消失的了无踪迹。此说HW1.5层单人帐,由于设计问题市面上基本买不到,然而却是最适用羌塘穿越的,这个结果是考察了所有国外国内品牌单人帐中偶然发现的,700(或是670,记不清了)银子进货,物美价廉。
    另说,今天营地4974米,十八天来首次下海拔5000米。想念山上看见的湖,明天上午就可到达。

火箭 发表于 2010-10-23 16:58:45

--------羌塘腹地我是难以到达了,看了丁丁的穿越日记,对比楼主前17日的行程,可以对羌塘简单遐想一下。羌塘西部由于高寒干燥,植被稀少,野生动物也相对较少,而羌塘与可可西里接壤的东段植被以及动植物都较丰富(从丁丁他们如此频繁与熊、野牦牛遭遇可见一斑),对否,望楼主指正!!

--------羌塘东西南北野生动物都是多的,没有孰轻孰重,只有人进动物则退的区别,唯有中间一块稍微少些,因深受西风环流带影响,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也皆难到达,所以常年寒旱,被地质学家称为“亚洲寒旱中心”。
但羌塘又是幻觉的,“寒旱中心”仅四五日动物罕见外还是很多,尤其狼。明日就见了一群规模较大的迁徙藏羚羊种群。前十七日动物还是非常多,经常和羚羊野牦牛头碰头,只是见多不怪了,不再描述。同时,遇见野生动物也是机遇,阿尔金路线也涉及,我却没一天见六熊。相比较来说,野生动物最密集的地方是若拉错,多到有如牧场,这与季节也有关系,春天来了,山上的下来了,躲在被窝里的出来了。
闲扯,中国对羌塘的长期深入考察是极其缺乏的,更别说什么动物专项了,科学家的深入还没有盗猎者的零头多,包括此行也是走马观花,见到的成了数据,没见到的便是零,不能成为体系,只是个人感受而已。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哥们太猛了,简直不是人(更新至D61)